臺灣邁向銀髮社會,視聽茫茫,齒牙動搖,已經成為人生必然要面對的窘境,知名作家簡媜在《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一書中,提醒讀者要面對老化的必然,在這經歷中,一定要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希望在漫長黑暗的隧道中,盡頭會有個銀閃閃的發亮之物,「那可能是個溫暖、充滿平安的地方。」回顧這些年選舉政見中只見裝假牙,很少候選人關心老人家聽力的衰退,或許是該有不一樣思考的時刻。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對於世界經濟衝擊是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最近美國及中國先公佈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顯示情況更不樂觀...
1956年1月1日,清華大學在臺復校,政府給予的重要任務就是培育原子能研究人才。而原子能研究培育主要分為工具及人才,工具為原子爐,人才培育方面就是在清華大學設立核子工程學系!
尼加拉瓜於10日正式與我國斷交,這是蔡政府任內,第八個選擇與中華民國(臺灣)斷交的邦交國,雖然目前仍維持僅剩的十四個邦交國,但能夠延續多久仍屬未知。也許在這個時候,更該重溫錢復先生「兩岸關係位階高於外交」的提醒。
關心電力的讀者,看看下列數字:臺灣地狹人稠,總土地面積約為世界之0.06%,人口約為世界之0.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31人,低於孟加拉的1,261人,高於韓國的534人、日本的342人、是德國229人的3.2倍。2019年臺灣使用電力2,500億,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排名第18;年人均用電量10,620度,排名第9,稍低於韓國的10,701度,但高於德國的6,468度與日本的7,364度。
另一個讓人震驚的數字是,臺灣土地單位面積的電力使用量為每平方公里776萬度,排名世界第一,遠高於第二名韓國的571萬度,是日本的3.1倍、德國的5.2倍。民進黨政府推動「非核家園」,積極發展風力與太陽能光電,2019年風光發電量是59.3億度電,以單位土地面積來計算,每平方公里是165,000度,世界排名第9,低於日本的275,000度與德國的50萬度。民進黨政府說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為20%,依能源局108年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規劃的風光裝置容量估算,2025年風光發電量為488億度,每平方公里的年發電量是136萬度,將是目前德國的2.7倍,我們還有四年的時間去挑戰這世界第一史無前例的企圖。即使再生能源可以達標,還有80%的電力從哪裡來?天然氣與燃煤,都是化石燃料,都會排放二氧化碳,我們要如何面對2050年碳中和零碳排放的挑戰
在延宕一年後,經濟部上週三(5月12日)終於公布了「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不幸第二天就發生大規模分區限電,影響了四百萬用戶...
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擴大投資,不僅讓美國增加工作機會,更讓高階晶片的產能控制在美國人手中。在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機台進廠典禮上,拜登樂不可支地高喊,「美國製造回來了」,同場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卻語重心長地感嘆「全球化已死」。張創辦人所憂心的其實不僅是台積電自身的利潤與發展,而是在這場全球化風險的完美風暴中,去全球化巨浪下,台積電甚至臺灣未來的命運。
新冠肺炎過去了,各國逐漸從社會紓困走到經濟振興。然而,肺炎病毒似乎未從世界消失,國家採取的防疫及振興措施成效如何尚不可知。但因為疫情造成的醫療健康、經濟貧窮、社會孤立現象及其伴隨而來的社會治安、貧富階級擴大問題,是在疫情趨緩後,應該及早面對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