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落幕,除全球經濟與政治情勢引起關注外,若以性別運動視角觀察拜登內閣,對臺灣而言,也是深具意義的社會政策議題...
國慶日一年只有一天,面對這一天,執政黨政府可以選擇讓它成為團結臺灣的嘉年華;也可以拋棄傳統,將它變成一黨一私作秀的舞台。毫不意外,民進黨選擇了後者,而這次的火,從日本開始燒起。
民進黨的2020年總統選舉初選,6月10日開始進行民調。經過蔡英文與賴清德兩位參選人陣營的角力,最後終於決定手機以及市話電話調查各占50%。
2024年伊始,就有兩則新聞讓筆者深有感觸。
首先是北一女中老師區桂芝接受英國《經濟學人》訪問,但是訪談文字稿卻與區老師發言本意大相逕庭。不只將區老師針對刪除過多文言文,導致臺灣年輕人失去承接優質傳統文化的機會,以及現今教育過於主張諸如「個人主義」、「學生權利」等西方價值觀,讓青年失去對自身文化信心的感嘆,直接連結上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文化自信」,且據此認為區老師試圖「隔海唱和」;而且無視臺灣整體課綱與國文領綱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問題爭議早已延燒多年,毫無根據的說出「眾多教師廣泛支持當前課綱」(they remain broadly supportive of the guidelines)等論斷,都有誤導文化論述之嫌。
憲法法庭把來自四個憲法機關的聲請案併案受理,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做成暫時處分。但這只是司法權保全訴訟利益的權宜作法,不是最後決定,在我看來多加評論沒有太大意義。我又從不懷疑大法官的獨立超然,故雖然「同質性過高」的問題確實存在,就此也可等以後再談。同樣的,我雖對在野政黨推動國會改革的用心良苦深感佩服,並不表示完全同意其改革方向與內容,這部分一樣要在判決公布後再表示意見…
美國大選餘波盪漾,川普拒絕承認敗選,國務卿龐培歐看來也不甘寂寞,雖居看守閣員身分,卻聲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引發對岸的強烈抗議...
在臺灣的言論市場,甚至學術研究成果裡,「地緣政治」與「國際秩序」都是長期被忽略的冷門議題。地緣政治好像早就被全球市場的藍海抹平,國際秩序早就在蘇聯瓦解的那一刻定於一尊。就算次貸風暴與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國外開始熱議舊秩序可能終結、地緣政治亂象四處蔓延,臺灣也要拖到美中貿易戰乃至新冠疫情後,一系列「輕鬆讀」、「圖解」等等的地緣政治書刊才突然熱賣…
臺灣是民主國家有疑問嗎?臺灣總統是全民普選一人一票選出,政府也經多次政黨輪替,不是標準的民主國家嗎?不但臺灣自認是民主國家,美國「保衞」臺灣最主要的理由也是維護民主普世價值,避免臺灣落入中共專制統治...
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來臨了,6月11日香港送中案原定二讀日,發生抗爭人士遭警察射擊事件,雖說二讀暫緩,但長遠來看,也看不到港府退回法案的任何跡象。明天又是週六,又是大量市民有假期可以上街的日子,現在看起來這場爭端完全看不到平息之日。
美國時間2021年1月6日,依據美國憲法第12條增修條文規定,時任副總統彭斯(Michael Pence)於國會山莊召開參眾議院聯席會議來唱名各州選舉人團的結果,並正式宣布總統大選贏家。然而在此之前,前總統川普不斷宣稱選舉舞弊並向支持者們堅稱仍有推翻選舉結果之可能。謊言累積的結果是在該日,國會山莊自1812年英軍攻佔以來首次遭到入侵。但是,川普是基於什麼宣稱選舉結果可能被推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