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罷免的時代,臺灣的民主制度顯然已經受到極大的挑戰,尤其在未來的幾個月,國內政局的不穩定恐怕是不可逆的趨勢,畢竟執政黨對於大罷免已經定調,連執政黨主席都即將出手,將來國內政壇的腥風血雨絕對是無法避免的結果,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只能自求多福,但是在野黨絕對要有所作為,更應該谷底反彈,才能保住臺灣民主的根基…
藍營為反制綠營大罷免,推出「精準罷免」多席綠委活動,卻出乎意料幾乎全部失敗,對比綠營「32比0」的成績,引起藍營內部一陣恐慌…
7月7日,東京都知事(市長)選舉,尋求三連霸的小池百合子在自民黨、公明黨與地區政黨「都民優先之會」的力挺下打敗立憲民主黨、日本共產黨及社會民主黨等在野勢力支持的蓮舫,連任成功。日本首都市長選戰小池與蓮舫雖以「無黨籍」參選,但背後為朝、野政黨對決的態勢,故被視為身陷政治資金醜聞的自民黨是否起死回生的關鍵選戰,倍受矚目...
川普當選總統的一大原因是多數選民對他提振經濟及降低通膨有信心,他執政一個半月來,採取一些經濟對策,奈何尚未顯露績效,民眾的信心卻已銳減。關鍵原因是他翻來覆去,天威難測,人們的顧慮隨而變多也變重,從而使美國經濟籠罩在不確定性的疑雲中,企業與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多方面影響美國的經濟表現…
不過最困擾歐盟的是在一個動盪與重整的世界秩序中,歐洲何去何從的問題。歐洲基於文化與意識形態上與美國的接近,也享受了二次大戰後的戰後秩序所帶來的紅利。但是當美國老大不是不願承擔領導責任就是擾亂歐陸一池春水,歐洲頓失依靠…
美國總統川普6日在白宮向媒體表達對《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的不滿,認為美國須片面防衛日本,但日本卻沒保護美國的義務。此議為美日關係投下變數,川普意味二戰結束後日本始終搭美國安全便車,占盡美國便宜,道盡川普對戰後日本的刻版化印象,延續第一任期對美日同盟的態度…
在美國歷史上,政治領袖遭到暗殺並不罕見,但是像這次川普遇刺充滿這麼多戲劇性元素的歷史性時刻並不多見,這個衝擊不會只限於這次大選的結果,可能還會延續很長一段持續影響美國政治,連帶衝擊中美關係與世界格局…
此時,地方首長們動起來了,組成跨縣市聯盟,主動召開會議、研擬對策、尋求產業出路。這不是「地方造反」,而是為了生存、為了百姓。當中央未能作為,地方只能另尋方法自救…
我們的確受到外力威脅,所以政府與人民平時維持一定程度的警戒,保護國家安全,必要時為國家犧牲奉獻,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並不等於我們需要陷入「警報疲勞」中,若有政黨為了一己之力,過度煽動民眾的恐慌心理,最終導致關鍵時刻民眾無法做出恰當反應,這樣的政黨無疑是國家社會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