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時事外交

【何思慎觀點】和平,橫跨平成與令和世代的價值

隨著民進黨初選啟動,2020總統選戰加溫,蔡英文總統以「辣臺妹」自居,在大陸政策上持續升高對立,無視東亞周邊國家在外交政策上採取的「對沖外交」,孤注一擲,「對美一邊倒」,在美、中貿易爭端中站隊美國,甘為川普對中外交的「臺灣牌」,更一廂情願向日本喊話,希望實現臺、日安保合作。

時事

【汪葛雷觀點】民調落後就說阿扁冤枉?

全世界都知道柯文哲要選總統,但,Who Cares...

時事能源

【陳立誠觀點】天方夜譚的能源政策—蔡政府能源政策指標再檢視

2017年5月蔡總統上任1週年時,個人曾寫過一篇「蔡政府能源政策九大硬指標全部跳票」的文章,並分兩次在「無色覺醒」節目錄影解釋。本月蔡總統上任3週年,正是再度驗證九大硬指標進度的適當時機...

時事

【胡全威觀點】偉大與不凡:從「真實的」政治人物談起

近來有些政治人物受到民眾熱情的喜愛,其中重要理由,是給人感覺比較「真實」。無論是說話方式或行事風格,相較於以往政治菁英溫文儒雅或被認為「假掰」的形象,許多民眾寧可選擇更「真實」的政治人物...

時事能源

【李敏觀點】核四對臺灣電力系統的重要性

核四龍門電廠位於臺灣北部,2部機組,總裝置容量270萬瓩,年發電量 210億度。核電廠更換一次燃料可以使用15個月,核電廠燃料的安全儲量可長達30個月,核電廠採購鈾燃料的成本占總發電成本的5%...

時事外交

【蔡季廷觀點】美國對中國的推回政策與南海周遭海域的航行活動

近來不僅美國的軍艦或海岸防衛隊船隻分別或相繼通過南海島礁或臺灣海峽等海域,且由美國公開法國軍艦通過臺灣海峽的資訊。因此,美國或其他域外國家近期在此區的航行,也就被認為美、中在周邊海域的戰略競逐情勢有局部升溫的現象。此一局部升溫的現象,不能脫離於美國國內從川普上任以來,國內開始逐漸升高對中國壓力的戰略需求。其實,歐巴馬時期就已經逐漸認知到,過去美國對中的交往的副作用,是中國開始在經濟、領土、軍事、法治、政治等層面上挑戰美國的利益。因此,美國國內在歐巴馬第二任期開始,就已經開始在醞釀對中國的推回(push-back)政策共識。

時事外交

【張登及觀點】臺灣必須實施戰略開放與負責任的避險

1980年代學界曾深入研究大三角(美蘇中)關係,此後十多年兩岸也有許多延伸大三角的多種「小三角」探討(美中臺、中日臺等等)。不過當時國際政治的基本特徵今天已經大幅改變,不僅是兩極不再,國際體系進入「權力移轉」的高風險階段,美中也從有限夥伴轉向更全面的競爭。這種競爭以「雙攻勢」為特徵,一方面崛起方希望部分改變全球治理規則去維護其核心利益,並依序完成「雙百」(「建黨」百年完成小康社會與「建國」百年完成國家現代化)戰略目標,如果如願,國際體系結構的國力排序很可能會隨之移轉,這是「以守為攻」。另一方面現狀霸主基於無政府狀態的信任稀缺原則,加上兩強世界觀的重大差異,當然必須阻卻這一移轉。如果從卡特到川普,眾多華府菁英都對此種移轉有所警覺而希望戰略上用局部收縮來重新聚焦,則從「重返亞洲」到「印太」,都只是不同版本的「再平衡」,是「以攻為守」的霸權護持行動。

時事

【汪葛雷觀點】政經停播 證明臺獨「歹路不可行」

政經看民視停播了,從2014年8月前身「正晶限時批」在壹電視開播,到2019年4月在民視被叫停,從風生水起到黯然收尾,見證了民進黨從崛起到衰敗,也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連民進黨都容不下臺獨了,國際社會豈能容得下?臺獨就是「歹路不可行」。

時事

【賴祥蔚觀點】愛談假新聞?政府應演習輿論戰

最近國軍進行了漢光演習,其實政府也應該進行包括假新聞在內的輿論戰演習,這才是真的重視假新聞...

時事

【左正東觀點】什麼是兩岸「政治」協議,政府說了算?

最近陸委會推動修法,要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對政治協議加強規範,修法的初始構想來自蔡英文總統所提的民主防衛機制,即針對兩岸「政治議題」談判,要用最高門檻進行民主監督。兩岸關係向來充滿高度政治性,陸委會此舉若說基於總統大選的政治考量,實不足為奇。特別在國民黨吳敦義主席提出和平協議的構想,以及高雄市長韓國瑜訪問港粵地區時屢次提及九二共識之後,陸委會正可用修法凸顯執政黨捍衛主權的決心。只是,兩岸政治議題相當抽象且範圍甚廣,倘不能用精確的文字釐清何謂「政治議題」,恐怕最後通過的法律若非徒具虛文,就是自縛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