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5日,零時30分,幽暗的古寧頭外海,閃動著紅色的光點,守在岸邊的國軍感到奇怪,畢竟這並不尋常。正感到訝異的瞬間,機關槍的掃射響起了。守軍立即警覺還擊。古寧頭戰役,從這一刻打響。
根據2019年EF全球非英語國家的英語程度指標報告,「超高英語精熟度」(Very high proficiency level) 的國家大多是歐洲國家,如荷蘭、瑞典、挪威、丹麥分居前四名。亞洲唯一進入「超高英語精熟度」的國家是新加坡,名列第五。臺灣則是第38名,屬於「中等英語精熟度」(moderate proficiency level) 的國家...
今年是顏思齊開臺四百年紀念,但整個政府卻在去中國化的意識形態下,忘祖背宗,假裝看不見。然而,顏鄭開臺卻不只是臺灣的歷史,更影響明清兩朝,乃至改變東亞與世界大歷史的事件。大陸在去年就把顏思齊寫入中學課本,成為教科書的一部份。反觀臺灣,竟自我去勢,把顏鄭淡化,淪為東亞史的邊緣人。
臺灣愈來愈需要社會工作者,但社工人員的數量不足,勞動條件又不理想。因此,衛生福利部自108年9月宣佈社會工作人員薪資制度計畫,109年1月1日起就正式實施,至今已滿一年。但是「社工專業地位」有沒有實質被提升?社會工作人員有真的領到新制的薪資嗎...
日前斗大的新聞標題:「綠委爆…鐵飯碗留不住年輕人」,唯一評語:這不是貓哭耗子什麼才是貓哭耗子...
正常情況下,正常人都會避免自己有機會受辱,如果遇到自己可能沒面子的情況,會設法避免。但在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抵制親中企業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臺灣人似乎出現了「自找羞辱」的心理偏好。明知硬要企業選邊,企業會選擇打臉臺灣,卻還是不屈不撓逼企業表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背後反應了什麼樣的心態,十分讓人玩味...
今年是飛虎隊成軍80週年,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中國服務過的美國飛行員,無論是俠義還是廣義的「飛虎隊」,都是當今美國社會公認的「最偉大世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根據美國作家湯姆·布洛考(Tom Brokaw)的說法,二戰世代的美國人之所以偉大,不只在於他們擊敗了納粹德國與日本帝國兩大邪惡軸心,還在於他們參與並打造了戰後的美國社會。
今年是飛虎隊成軍80週年,所謂飛虎隊從狹義而言,指的是存在於1941年到1942年之間的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而隨著最後一位志願隊員,第3中隊機工長隆松斯基(Frank Losonsky)在去年2月去世,所有的第一代飛虎隊員已凋零殆盡。雖然飛虎隊的歷史已經逐漸為人所遺忘,但許多志願隊的老英雄,對臺灣這塊土地還是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必須為國人所牢記...
自2016年6月23日英國脫歐公投之後,英國脫歐(Brexit)的進程無疑是這3年多來歐洲的新聞大事。簡短的說,因為加入歐盟,來自歐陸大量的合法/非法移民,對英國的社會結構、工作市場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進而促使英國民眾想要藉由和歐盟「保持距離」,來維持自己在政治上的獨立性。但英國又很難在經濟上完全「割捨」掉歐陸這個相對大的市場,一旦退出歐盟,很可能衝擊國內的經濟表現。更用白的話形容,英國想要讓「人進不來」,就可能得賠上「貨出不去」。這個「切除手術」要怎麼精細的切,讓英國的政治人物們很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