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6月23日英國脫歐公投之後,英國脫歐(Brexit)的進程無疑是這3年多來歐洲的新聞大事。簡短的說,因為加入歐盟,來自歐陸大量的合法/非法移民,對英國的社會結構、工作市場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進而促使英國民眾想要藉由和歐盟「保持距離」,來維持自己在政治上的獨立性。但英國又很難在經濟上完全「割捨」掉歐陸這個相對大的市場,一旦退出歐盟,很可能衝擊國內的經濟表現。更用白的話形容,英國想要讓「人進不來」,就可能得賠上「貨出不去」。這個「切除手術」要怎麼精細的切,讓英國的政治人物們很頭痛。
蔡總統在國慶日的講話,首次使用「中華民國臺灣」的表述,說這是國人目前最大的共識,基本上我也認為這樣的表述並不違反憲法上的國家定位,無論如何總比從前迴避使用中華民國要好得多,只希望不是選前的曇花一現。
自韓戰爆發以來,美國基於圍堵中共的需要,大力支持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代表中國。陳納德與他的飛虎小將們,也始終在美國的軍界、國會乃至於社會上扮演自由中國捍衛者的角色。然而隨著陳納德將軍的去世,還有美國聯合中共對抗蘇聯的策略在70年代成形,原本統一支持中華民國的飛虎老兵們亦出現了立場上的分歧。
五年前有幸應邀和以色列前最高法院院長Barak對談比例原則,我表達的淺見是這個直接和民主多數決內容對撞的原則,才是違憲審查的深水區...
教師節早已不被正式紀念,不過我這學期上課的學校(清華大學),仍然選擇在這一天放假,表達對老師的尊重,非常難得可貴。現代的老師,從幼兒園到大學,都面臨相當大的挑戰。新冠疫情的期間,各級學校的實體上課,改為線上教學,不僅在教材的準備上要多花時間,還要隨時依學生的學習反應做調整,工作量增加,但效果並不如預期。經過了一個暑假的三級警戒、居家隔離後,臺灣的家長們突然覺得老師的不可或缺。
不久前,有一篇大陸學者寫的文章,其主要內容在探討大陸第七次戶口普查資料內容,其中顯示大陸沒有任何一個城市的人均GDP超過臺灣,因此作者覺得很遺憾,因為他認為兩岸在不同的制度下競爭,如果大陸有許多城市人均GDP超過臺灣,就可以顯示大陸的制度比臺灣好,因此未來兩岸統一的機會就會比較大。因為該作者在大陸有一些影響力,因此該文引發了不少的討論。
我是一名社工師,也是社工所的研究生,同時還是有烘焙丙級證照的烘焙師,以及蝦皮熱銷寵物用品賣家...
孟德斯鳩(Montesquieu, 1689-1755)雖對英倫的政治結構,做了錯誤的觀察,卻發現了一項偉大的真理—權力分立(séparation des pouvois),而成為後世民主政治與憲法的基礎...
近期一位臺灣大學社工所學生,以從事社會實驗的心態,於2021年初開始經營「出租孟孟」臉書粉絲專頁。她希望利用自己的社工專長和人格特質來提供情緒勞動給需要的人,並增加自己的收入,也想藉此幫社工們發聲,呼籲社會重視社工的薪資與回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