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公投日迫近,藍綠兩黨積極動員支持者造勢,本應就事論事的公投,已經被操作成選舉。造勢時單純的口號,談不上道理或理念,激情過後,輸贏雙方各自偃旗息鼓,社會將更加地兩極化...
美國總統川普在日、韓爭端中,消極以對,無疑為習近平對日、韓的外交創造機會。7月22至3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第27輪談判在大陸鄭州舉行。無獨有偶,8月2至3日,RCEP部長會議隨即在北京舉行。此兩項會議旨在實現於今年底完成RCEP談判之進程。與此同時,第20屆東協與日、中、韓(10+3)外長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除強調要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及自由貿易、攜手應對風險挑戰外,亦提出10+3加強合作的6點建議,宣誓推動年內完成RCEP談判,加速建置日、中、韓自貿區。
這年頭,對受苦之人有惻隱之心,好似成了一種罪過。上週的文章內,筆者提到過年是難得政治可以休戰的時候,事後證明筆者想法完全錯誤...
COVID-19在去年便開始擾亂大家的生活,持續至今也已經有一年半。這段時間些許民眾生活不好過,有些行業還受到嚴重的負面衝擊。在疫情後期,各國政府採購疫苗,讓國人能夠陸續接種,希望藉由疫苗的覆蓋率來減低傳染的危機,以及減少重症的發生。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日前於一場公開演講中提及,「核四重啟恐耗時10年才能發電,年發電量200億度,離岸風電則可於4年內發出相同電量」;他同時強調,「臺灣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時間壓力很大,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機組的增加比核四重啟重要」。曾次長此番力捧風電、打壓核電的發言,內容謬誤不少,必須仔細檢視...
核二廠一號機於7月1日夜晚降載停機,有可能自此功成身退邁入歷史。機組裝置容量98.5萬瓩,與核二廠二號機同為臺灣電力系統中裝置容量最大的機組,年發電約為80億度,單一機組的年發電量已是蔡政府2025年規劃太陽光電發電量的30%。相同發電量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需630萬瓩,土地面積為6,300公頃,相當於240個大安森林公園。民國108年臺灣發電碳排放為每度電509克二氧化碳,核二廠一號機繼續運轉,每年可以減排400萬噸二氧化碳...
今年大學學測剛剛考完,社會科中有關「民法」的一個題目,就被政治大學法律系楊淑文教授指出,題目與答案都顯然錯誤...
四大公投即將在下個月舉行,引起國人高度矚目。公投在臺灣雖早非新鮮事,但絕對是重大民意的展現。在正反雙方的論戰中,最近出現的一個論點是:若公投同意禁止「萊豬」進口,將會傷害美臺關係、讓「美國人不高興」、臺灣無法獲得美國信任等論點,所以「反萊豬」就是「反美」...
108課綱上路後,強調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共好」(合稱「自動好」),希望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與熱情,讓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因此閱讀素養成為至關重要的能力,學子書寫報告、專題研究或是落實社會實踐等,更成為升學時不可或缺的指標。然而,偏鄉的學生欠缺資源可以蒐集資料、文獻探討,也缺乏諮詢圖書資訊專業老師。新課綱帶來的社會不正義相當巨大,卻乏人重視,令人擔憂...
「環境」與「能源」兩個議題,在如今的臺灣,猶如站在光譜的兩端,是永遠的對立面,很難走到一起。513、517大停電徹底喚起臺灣人對於能源的重視,「缺電」更是所有人的噩夢,儘管國家早已傾盡全力扶植綠能產業,給予民間使用太陽能的種電補貼措施,發展風力發電,卻仍無法平衡未來能源消耗,供不應求的情形。於是天然氣發電成為一種相對中庸的能源替代措施,但替代的代價卻是用環境開發來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