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第2個10年的2021年,聯合國婦女署將2021年婦女節主題定為「選擇挑戰」(Choose To Challenge)。其聲明指出,受到挑戰時,無論是個人、社會還是世界都會提高警覺。你可以「選擇挑戰性別歧視和不公平,可以選擇探尋和慶祝女性取得的成就」.....
也許是因為國力對比懸殊,加上普遍不願當兵的緣故,談到如何對抗中國,覺青極少提出「自立自強」的論述。除了成日把國民黨當中國代理人來打,操弄亡國感得到選票之外,覺青就只剩下「靠美日」這張牌。
「反送中運動」激起香港前所未有的政治及社會動盪,日前來訪的香港社運人士呼籲我國政府儘速通過「難民法」,以提供港人可能的政治庇護。筆者在行政院工作上,曾負責主持審查難民法。「難民」的概念源於國際人權的勃興,即每個人都有需由其本國保障的基本權利,如果由於天災、戰爭或政治因素,本國不願或無能保護自己國民,或如原沒有國家歸屬的無國籍人,以至於在國際上輾轉尋求棲身之地者即是難民。
行政院院會通過,向立法院提出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法草案,擬議納入新規定,對於包括網際網路在內之各種媒體,刊登「認有散布謠言或傳播不實訊息而有侵害其權利或影響選舉罷免結果之虞」的競選廣告,參選人得向法院聲請緊急限制刋播令,移除其內容或停止刋播,法院須於三天內裁定准駁。不服裁定而提出抗告時,受理抗告之法院亦應於三天内做成裁定;認為抗告有理由者,應自為裁定。抗告中不停止執行。
你擔心中國會武力犯臺嗎?你害怕兩岸關係緊張會影響生計嗎?我們希望兩岸和平發展,所以絕大多數的臺灣人都支持兩岸維持現狀。可是支持與中國和平交流的人,現在卻被歸類為「中共同路人」!所以,面對中國,你不能擔心,不能害怕,只能同仇敵愾憤怒的對抗。政治人物用中國的威脅來點燃臺灣民眾心中怒火很容易,但臺灣人應該反思,到底為什麼生活裡會有那麼多的怨氣要發洩。臺灣人的憤怒究竟是因爲中國,還是因為生活?
近幾年國內有不少歷任總統聲望,或是民主化後歷任總統評價之類的調查,可見媒體與國人目光仍偏好聚焦於幾位頂級政治明星。不過如果真想月旦人物,仿效十多年前歐美各國曾進行的「最偉大的X國人」票選,或許才是個鑑往知來,讓人民好好回想我們之所以能夠有今天,應歸功於哪些偉人,分別在教科文政經社等領域無私無我的奉獻...
民進黨的2020年總統選舉初選,6月10日開始進行民調。經過蔡英文與賴清德兩位參選人陣營的角力,最後終於決定手機以及市話電話調查各占50%。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落幕,除全球經濟與政治情勢引起關注外,若以性別運動視角觀察拜登內閣,對臺灣而言,也是深具意義的社會政策議題...
第69屆WHA於2016年5月23日開議,給我國的邀請函卻在會前兩、三週才送到將於同年5月20日卸任的馬英九政府。函中出現了過往未見的:「回顧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及世界衛生大會25.1號決議,且依據其中所反映的一中原則…」。蔡英文上任後仍指派時任衛福部長的林奏延率團赴瑞士日內瓦萬國宮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