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陳建仁日前於立法院接受總質詢,針對立委提及的核二、核三延役議題,再度強調「核電雖然便宜,但未來核廢料處理及核電廠除役後的處理經費成本高昂;且核電廠若要延役也應有法律依據,按照安全規定仍要有二到五年時間才能繼續發電。」
選舉落幕了,該想想該如何治國了!臺灣地狹人稠,98%的能源依賴進口,能源政策應是國家大政的重中之重了!談能源政策不能不討論電力政策,而臺灣該不該繼續使用核能發電是電力政策的核心。毫無爭議的,能源政策規劃最主要目的,就是確保供應的無虞、能源價格或發電成本的穩定、以及降低能源使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
針對媒體日前關於「去年經濟不佳,用電量降,所以不缺電」的報導,負責電力供給的臺電立即回應,「去年用電量為史上第3高,且較2016年成長約1成,但電力備轉容量率與2016年的1.64%相比,已可維持在6%至10%的穩健情況。」。臺電如此的聲明根本是問A答B,用電量是否確實因經濟狀況不佳而下降完全未提,僅強調史上第3高用電量的情境下未出現缺電,係因電力備轉容量率得以穩定維持的說法,難以取信於民...
能源一向是地緣政治重中之重。二戰時日本偷襲珍珠港主因即為美國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近數十年美國對中東投注極大心力,也是因為中東是全球「油庫」。兩年前俄烏戰爭及北溪氣管破壞後,造成歐洲中斷由俄國進口廉價石油及天然氣,對歐洲經濟打擊極大,必將重塑俄烏戰後之全球經濟版圖...
核能發電燃料體積小,易於運輸與儲存,核電機組一次更換燃料可以使用18至24個月;核能發電成本中,購買燃料成本佔比低,故發電成本不因國際能源價格飆漲而大幅度波動...
歐盟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氣候措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已於本月(2023年10月)上路試行,雖然目前僅要求歐盟進口商提交碳排放相關數據,尚不需繳納費用,但2026年1月起一旦過渡期結束,便會開始實施付費制的碳關稅機制...
氫能在今日臺灣是當紅炸子雞,蔡政府投入極大資源發展,媒體上新聞不斷。出風頭的程度絕對不輸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給大眾的印象為氫能是臺灣減碳抗暖大救星...
經濟部於今年6月中公佈了最新版之「110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比較109年與110年度報告中,電力系統裝置容量的規劃,可以發現臺灣在非核家園政策下,電力系統的困境。110年公布的109度報告中說,111年要完成燃氣112.36 萬瓩、光電335 萬瓩、風力 201.3萬瓩。但實際完成,光電202.4萬瓩(達成率60%)、風電47.6萬瓩(達成率23%);燃氣機組掛蛋,大潭#8由111年4月延到今年7月,但僅聞樓梯響,機組至今還未商轉。原來預定今年4月商轉的大潭#9也沒如期。
時序七月,是每年用電創新高的月份。全國人民,尤其是工商界都揑把汗擔心限電;蔡政府與台電更是天天提心吊膽過日子。臺灣是否缺電?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上月在股東會上說「臺灣的政府認為我們電是夠的,那我們只能相信他。」這句話很值得玩味...
離岸風電經過「示範風場」及「潛力場址」兩階段後,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招標,得標廠商將於五月簽約。在投標時,許多廠商竟然零元投標。廠商大發慈悲,免費供電?到底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