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陳國祥觀點】能源短缺問題出在政治人設

民進黨重宣傳而輕實質,致力於打造美好的人設,用以獲取選票,至於讓人仙樂飄飄的承諾與政策對於國家整體的實際效應為何,就毫不考究了...

【陳立誠觀點】白花九千億 減碳必跳票

蔡總統於2021年4月宣布臺灣將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國發會受命整合各部會,於2022年3月提出「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更於同年12月底提出「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行動」與「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劃」。詳細規劃2050年如何達成淨零碳排,並提出2030年階段性減碳目標...

【陳立誠觀點】中研院能源建議書可行嗎?

氣候變遷與能源減碳是當今全球顯學,蔡總統於去年宣布臺灣將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並要將此一目標「入法」。政府於去年3月底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圖」,並承諾在年底前將公布關鍵策略的細部方案。身為臺灣最高研究機構的中央研究院不落人後,搶在政府報告前,於11月底發表近500頁之「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此一重要建議書似乎被社會所忽視,殊少見到討論…

【李敏觀點】臺灣能源政策為什麼「瘋」了!

美國的智庫舉行年度「臺灣會議」,邀請臺灣政府官方代表與學者討論能源安全的議題,官方代表暢談臺灣的廢核經驗,以及宣稱廢核不導致臺灣缺電! 有勞智庫費心邀請對臺灣能源政策持不同看法的學者與會,說明臺灣電力供應危機與減碳無著的實際窘況,會議主持人順勢在結語時不客氣用「簡直瘋狂」批評臺灣的非核政策,還強調這不是失言,而是忠言逆耳的警告…

【亓樂義觀點】沒有白吃的午餐

日本政府12月16日在內閣會議,通過新修改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3大安全保障文件。日本《共同社》指出,新安保政策解開長年的封印,賦予日本擁有以自衛為目的而摧毀他國疆域內導彈基地的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可以說,日本多年奉行的「專守防衛」政策已流於形式,開始從被動防衛轉向威懾反擊...

【李敏觀點】核四何去何從

2018年九合一選舉「以核養綠」公投獲得589萬的同意票,與反對票的比例約為6:4,該法律複決公投案通過,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一項,「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等同於民眾同意臺灣於2025年繼續使用核能。但執政黨不採取任何積極作為、不推動核四商轉,也不規劃運轉中核電廠的延役。2025年5月核三廠二號機運轉達40年後,臺灣即實質達成非核的目標。推動「以核養綠」的志工,提出「核四商轉」公投,進入二階段連署,達標成案後,與「反萊豬」、「護藻礁」、「公投綁大選」於2021年12月19日投票。在執政黨全力動員下,「核四商轉」公投案與其他三個公投案均未通過,「核四商轉」公投的同意票與不同意票的比例為4.7:5.3,與其他三個公投案的結果並無太大的差異...

【李敏觀點】半個世紀的更迭—德國核能政策

1973年10月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石油國家輸出組織,以石油為武器,對於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禁運,禁運持續至1974年3月正式結束,禁運期間全球石油價格上漲了近300%,從每桶3元美金升至近12元美金。許多國家都體認到能源供應與價格穩定的重要性,於是開始發展核能發電。在那個時代,德國與法國的核能發展是並駕齊驅的,兩個國家皆自美國引進核電技術,也都建構了獨立自主的核電工業...

【王伯輝觀點】相信2050臺灣能淨零排放及非核嗎?

政府為呼應全球淨零趨勢,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

【李敏觀點】再說電價:放棄核電,卻由大戶承擔,對嗎?

蘇俄入侵烏克蘭,拜登帶頭要求世界各國經濟制裁蘇俄,杯葛蘇俄化石燃料的出口,造成全球化石燃料的全面上漲。臺灣發電配比中,化石燃料占比高達83.4%,台電公司的供電成本大幅飆升,將連帶電價飆高。經濟部於6月27日召開111年電價費率審議臨時會,審議會決定,針對高壓及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調漲其電價15%,高壓用電均價將從2.6990元/度調漲為3.1039元/度,特高壓從2.2354元/度調整為2.5707元/度。同時考量民生物價穩定性,住宅1,000度以下、小商店及低壓用電、高壓以上6類產業及高中以下學校不調整。經精算後,平均漲幅為8.3%。經濟部表示,此次調整後,將影響上市櫃公司約290億元。在審議前,媒體報導說台電今年累計虧損已達500億元,而中油吸收了進口液態天然氣的漲價,今年累計虧損也有800億,故目前的漲幅並無法完全解決中油與台電虧損的問題。

【李敏觀點】錯誤能源政策亟待亡羊補牢的勇氣與能力

2016年蔡政府宣告將推動「非核家園」政策,同時做出「十年內電價不會大漲」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