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全球核能發電的現況:2019年全世界有447部機組在33個國家運轉,總表置容量為39,744.5萬瓩,2020年總發電量為25,835.5億度。全世界有51部機組興建中,總裝置容量為5,376萬瓩。運轉中機組有103部已運轉超過40年,美國已有兩座核電廠4部機組拿到80年的運轉執照。目前興建中的核能機組:中國14部、印度6部、韓國4部、俄羅斯與土耳其各3部,美、英、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烏克蘭、孟加拉各2部。
最近世界新聞常提到全球能源的短缺與能源價格的飆漲,有些新聞報導甚至稱此次能源風暴的衝擊可比擬1970年代初期,石油價格飆升所引發的石油危機。這次化石燃料的短缺是由天然氣開始,擴散到燃煤與石油,衝擊到許多國家。災情最慘重,被報導最多的國家包括中國、英國、印度、德國、黎巴嫩等。風暴中天然氣的價格一度較去年上漲4~5倍。俄羅斯普丁喊話,不以天然氣為武器,威脅其他國家,還可以增加天然氣產量協助歐洲國家。之後,天然氣價格開始回穩,但漫漫長冬是否能順利度過,自求多福走著瞧吧...
針對經濟部提送的《513及517停電事故檢討報告》,行政院能源辦公室終於在日前完成審閱,並提出多達十一點的審查意見與建議事項。官腔展現之餘,其中的兩點建議很值得仔細檢視,真心懷疑「能源辦」是不是有話不敢明講...
今日氣候變遷成為全球顯學,全球各地天災及減碳報導無日無之。政客媒體無不為其搖旗納喊,但絕大多數人完全不知道目前西方國家推動的氣候政策對開發中國家極不公平,完全可以稱之為氣候帝國主義...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日前於一場公開演講中提及,「核四重啟恐耗時10年才能發電,年發電量200億度,離岸風電則可於4年內發出相同電量」;他同時強調,「臺灣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時間壓力很大,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機組的增加比核四重啟重要」。曾次長此番力捧風電、打壓核電的發言,內容謬誤不少,必須仔細檢視...
核二廠1號機於本月1日停機後,不幸5日大林電廠5號機跳機,當天用電尖峰出現在太陽光電出力已減半之下午4時,備轉容量率僅6.07%,供電燈號降至黃燈...
核二廠一號機於7月1日夜晚降載停機,有可能自此功成身退邁入歷史。機組裝置容量98.5萬瓩,與核二廠二號機同為臺灣電力系統中裝置容量最大的機組,年發電約為80億度,單一機組的年發電量已是蔡政府2025年規劃太陽光電發電量的30%。相同發電量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需630萬瓩,土地面積為6,300公頃,相當於240個大安森林公園。民國108年臺灣發電碳排放為每度電509克二氧化碳,核二廠一號機繼續運轉,每年可以減排400萬噸二氧化碳...
民國110年, 5月份13日與17日,五天兩次大範圍分區停電。13日分區停電的肇因是超高壓變電站執行測試時,人為誤失;興達電廠折損220萬瓩供電,「號稱」有350萬瓩備轉容量的電力系統,居然無法承受,必須緊急分區停電;幾乎在開始分區停電的同時,府院黨高層與側翼環保團體幾乎同時將此事定調為「電網」問題,在能源轉型的大旗下,我們怎麼可能「缺電」。17日早上興達一號50萬瓩燃煤機組故障跳機,與350萬瓩備轉容量來比,小咖。搶修後, 18:00 時已恢復低功率供電,但晚上8:50仍然開始首輪停電。這次沒有任何機組故障,沒有神來之手,原來我們的電力系統的備轉容量是零,連因應用電量增加的能力都沒有。臺電在宣布分區停電時,甩鍋麥寮電廠與核三廠,認為這兩座未能「提前」完成大修的電廠要承擔分區停電的責任。第二天有自認為環保人士的說,我們不缺電,停電是臺電規劃電廠大修期程不當導致。
在延宕一年後,經濟部上週三(5月12日)終於公布了「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不幸第二天就發生大規模分區限電,影響了四百萬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