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關心的問題是,過去七年兩岸關係倒退,九二共識是否還能被兩岸接受(特別是臺灣的執政黨及人民)?是否有跡象顯示北京同意或至少默示「各自表述」...
這次出席「亞太前瞻峰會」,新加坡李顯龍總理在回答臺下觀眾提問有關美中臺關係時,直言九二共識是有效的...
美國與中國大陸關係的緊張,已經影響到動物園間的保育動物交流合作,亦即美國各動物園的大貓熊(中國大陸稱大熊貓),將因政治因素而一一返回中國大陸了嗎...
臺灣總統大選前夕,有意角逐大位者,總會把訪問美國列為必要行程;說接受「面試」是自貶身價,但美國對臺灣政情的影響,則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謝長廷在臉書上說微量放射性元素對身體有益,引爆藍綠政客間的口水大戰!駐日代表謝長廷的言論是否「恰當」,要從兩個層面來看,首先是科學面,再來是政治面...
八二三炮戰六十五周年即將來臨,傳聞各方候選人都有意到金門演出「保臺」大戲,以示決心。然而,八二三炮戰不只是保臺,而是一場國際政治的大戰略,當年連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都說「看不懂」,更遑論今天的政治人物。
台積電與美國亞利桑那州近日簽署保護勞工計畫,內容強調台積電將投入更多的資源,訓練當地勞工,並且讓州政府對台積電廠區的勞動條件進行調查。透過新的協議,可以看出台積電積極回應當地工會,試圖消弭對台積電聘用臺灣員工壓縮美國勞工權益的質疑。就在同一時間,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接受紐約時報專訪重申,台積電的技術一定根留臺灣,但是卻也表示,矽盾的角色恐怕不是台積電說了算,而是取決於美中之間究竟如何交鋒。
繼五月間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事委辦公室主任王毅會晤後,國務卿布林肯與財政部長葉倫分別於六月及七月訪問北京。一時之間,美中似乎走出了氣球事件以來的負面氛圍,而「去風險、避脫鉤」似乎成為主旋律。美方近期所稱的 “de-risking, not decoupling” ,本文認為若譯為「去風險、避脫鉤」,應較多數媒體所稱的「不脫鉤」更為貼切,主要原因在於美中之間的結構性競爭關係,恐怕不是單方面主觀意願所稱「不」就不會脫鉤,且雙方其實都已逐步將雞蛋放在其他籃子裡,但為盡力避免人為硬脫鉤所可能衍生的成本甚高、結果不確定,故避免硬脫鉤應是雙方現階段共同的目標。
日相岸田文雄6月18日在早稻田大學演講,表達親訪中國大陸的想法,認為須反覆對話及相互努力構築建設性且穩定的日中關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中後,岸田對中外交更趨積極,以求在日、中安全戰略矛盾日深下,透過對話避免日本周邊有事,「力爭在所有層面進行緊密溝通」...
南海以其豐富的漁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而著名,特別是漁業資源,不僅是提供南海周邊國家人民的食物與動物性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更在就業方面提供支持;而在多樣化的海洋生態系統方面,包括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成為各種生物資源的棲息地。其中由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東帝汶、巴布亞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所圍成的海域被稱為珊瑚三角(Coral Triangle),這片海域擁有全世界30%的珊瑚礁,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海域,也是吸納全球溫室氣體的重要碳匯所在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