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政

【王如玄觀點】在少年事件路上,國家社會丟包了誰

「少年案件不再只是個人問題,現在該是社會和國家站出來的時候了。」--韓劇「少年法庭」的對白,道出少年事件的國家社會責任⋯

【葉慶元觀點】三黨不過半 在野黨應合作強力監督政府

2024大選落幕,民進黨打破「八年魔咒」,得以繼續執政。整合失敗的在野勢力(國民黨以及民眾黨)雖然合計取得60席立委席次,從而超過立法院半數,但由於兩黨在各項政策上立場未盡相同,未來能否形成有利的在野監督聯盟,仍有待觀察⋯

【張郁柏觀點】疲於返鄉投票,臺灣何時能不在籍投票?

今年(2024)的1月13日適逢臺灣的總統暨立法委員大選,筆者多位國外好友專程搭機返回臺灣投票,筆者與返臺的旅居海外朋友們餐敘時不禁感嘆,許多臺灣人為了參與選舉,必須早早請假或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守在電腦或手機前搶車/機票,對於在海外或外縣市工作/生活者實屬不便,其主因在於臺灣尚未實行不在籍投票。依照我國「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7條,選舉人必須親領選票至戶籍地投票所投票,至多「投票所工作人員」若戶籍地及工作地在同一選舉區,並在同一直轄市、縣(市),則能適用「移轉投票」制於工作地進行投票⋯

【趙春山觀點】臺灣民主政治站在十字路口

受全球矚目的臺灣大選,在驚濤駭浪聲中落幕。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CNN報導這次大選可能改變世界;至於改變了甚麼?目前尚無答案,可能必須進一步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選舉結果己造成臺灣政治板塊的移動⋯

【張志偉觀點】被扭曲的民主參政-從王家貞議員禁止登記為候選人一案談起

作為公法學者與臺南人,王家貞議員被禁止登記為候選人一事,不得不說我一開始只是滑手機讀到的家鄉政治新聞事件,後來較為深入去看原因案件後才發現所適用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背後的重大違憲疑慮以及凸顯出憲法訴訟法新制的結構缺陷,是個標準的公法事件。姑且不論該選區的選民因此只剩下執政黨和「臺灣雙語無法黨」的立委候選人可選,造成被扭曲的民主參政背後,其實有一堆待解的憲法問題...

【蘇永欽觀點】三黨鼎立下的憲政時差

新立法院將於2月1日開議,舊總統任命的行政院長是不是要按大法官第387號的解釋率領內閣提出總辭,才符合民意原則和責任原則?但新總統5月20日才就職,是不是該等新總統就職才能任命新院長以及新院長提名的副院長和閣員...

【廖元豪觀點】違反比例原則的「排黑條款」

今年五月,立法院通過了所謂的「排黑條款」,一口氣在法律中直接禁止許多有刑案前科的人民參選公職,剝奪了國家「主權者」參與國家政治事務的基本權利。這些規定相當粗糙,而且亂槍打鳥,更打擊到許多「罪不致褫奪公權」的人,合憲性相當可疑,因此法界、政界都有不少人提出質疑...

【闕志克觀點】高政見兌現率是贏得中間選民的關鍵

2024年的總統大選到了倒數三十天左右,藍營侯趙配致勝的關鍵逐漸清楚,但具體的策略則眾說紛紜。一般相信,年輕選民與中間選民是侯趙配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藍營選民都已歸隊後,進一步拓展票源的目標族群。年輕選民理想性高,「垃圾不分藍綠」的觀念根深蒂固,很難在短期內翻轉...

【闕志克觀點】得搖擺選民得天下

紐約時報與錫耶納學院最近民意調查發現,在美國選舉最重要的六個搖擺州,如果現在就投票,拜登在亞利桑那、喬治亞、密西根,內華達和賓州都會輸給川普,差距是三到十個百分點,只有在威斯康辛州領先兩個百分點。以議題來看,在經濟、移民和外交政策,民眾較信任川普;在維護墮胎權與民主制度,民眾較信任拜登。2020年總統選舉時,拜登在這六個搖擺州全勝;三年後支持度大幅滑降,主因是年輕與少數族裔選民的選票流失。以哈戰爭後,這些選民可能將進一步出走。

【衣冠城觀點】波蘭變天給臺灣的啟發

波蘭議會選舉於10月15日舉行,選出眾議院全部460名和參議院全部100名議員。執政黨-法律與正義黨(PiS)慘敗,在眾議院僅獲得35%的選票,而反對陣營則獲得53.5%的選票。由前總理兼歐洲理事會主席唐納德·圖斯克領導的公民聯盟、第三條道路和左翼已承諾組建聯合政府,由於波蘭採議會內閣制,由眾議院多數黨組成政府,所以如無意外,波蘭確定變天,結束PiS八年的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