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

【王如玄觀點】社會溫暖之光,實踐貧窮者尊嚴

今年是大選之年,各候選人紛紛提出動輒數億、數百億元計算的政見,欣見各項福國利民政策的論辯成為選舉主軸。但如果過於簡化社會問題,或者只是流於競相加碼的大撒幣比賽,則是令人擔心。國家政策資源的配置不能不慎,更期待有權力者能以社會群眾為師,致力改善社會不平等...

【王如玄觀點】錯置的國家資源,甩鍋的性騷擾防治三法修法?

臺灣一個月來在各場域發生的性騷擾#Me Too事件,引發全民關注,民間團體倡議修法刻不容緩。在民間版的性騷擾防治三法草案公布後,行政院修法草案也公布了,但長期存在的各法主管機關衛福部、勞動部、教育部互相推諉、資源未整合問題,真能透過修法聯防解決?號稱邁向性騷擾防治新世紀的修法,真能杜絕職場性騷擾...

【廖元豪觀點】一個平等各自表述:哈佛也搞種族歧視?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六月二十九日的SFFA v. Harvard案,宣告哈佛與北卡大學招生入學措施,因考量申請人的「種族」(非裔、拉丁裔、原住民排序優先)而違憲!最高法院的六位保守派大法官,不但讓美國許多頂尖大學行之有年的「積極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叫停,院長John G. Roberts, Jr.主筆的法院意見書,還指摘此種協助黑人與拉丁裔的善意行動為「種族歧視」(racial discrimination)!自由派則強烈抨擊這樣的判決罔顧黑人及拉丁裔在美國的弱勢地位。Sonia Maria Sotomayor大法官的不同意見書就指稱:多數意見鞏固了教育體系中的種族不平等,破壞了憲法平等保護的精神。

【王如玄觀點】母親傘下:向為性別平權奮鬥的臺灣母親致敬

五月有母親節,也是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定滿25年,值此歷史時刻,向一位30年前因家庭暴力受害進而催生家庭暴力防治法的母親致敬!也向每位在性別平權路上奮鬥過的母親們致敬!

【施威全觀點】美國主導的臺美貿易倡議,臺灣勞工應參與談判

民進黨政府自評「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自始自終就很特殊」,認為臺美關係特好,所以美國青睞臺灣,因而此協議積極求快。其實自從2007年臺灣在TIFA(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平臺向美國要求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以來,美國的策略總是拿議題當前提,把臺灣想談的議題拿來當做臺灣能不能坐上談判桌的前提,美國單方主導議程的設定,迄今沒變,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也是一樣,並不特殊。

【李坤隆觀點】當博愛座變成道德勒索,該思考教育的深層意義

博愛座是一種很好的設計,但是因為我們缺乏更深層的教育意涵,所以讓原本的良旨美意衍生出太多的後遺症,甚至產生我們不願意見到的社會衝突...

【王如玄觀點】超高齡臺灣的婦女節,妳真的快樂嗎?

政府在228連假後,姍姍來遲發布「同酬日」新聞稿,只強調和去年一樣持平,卻隻字未提應該如何改善縮短兩性薪資落差?性別工作平等法已過了20年,辦完煙火式的20週年音樂會後,什麼也沒改變...

【林彥良觀點】從安得烈食物銀行看社會服務需求評估重要性

一月初,馬前總統與前國安會秘書長高華柱先生,帶領大九學堂歷屆學員參與安得烈食物銀行年節食物箱包裝。此次有幸參與這場食物箱包裝的社會服務活動,加上先前造訪安得烈聽過食物箱的規劃流程,在這次服務後回想有所感觸,也從食物箱看到社會服務「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陳張培倫觀點】澄清一些對原民升學保障制度的誤解

李坤隆老師日前撰文從資源及歧視角度立論,主張應廢除原民升學保障制度。或許該投書出發點是為原民生著想,但身為原住民族的一份子,覺得這位老師恐怕對該制度誤解不少,必須為自己族群說一些話…

【李坤隆觀點】粗糙簡化的原住民「加分」制度亟待檢討

2003年時,高雄女中畢業的排灣族小孩雷家佳時因家境不好,考上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系公費生資格,最後卻決定禮讓備取的921地震受災戶張穎華,自己轉而就讀政大法律系,這段佳話也成為當時媒體焦點。這樣的新聞至今仍讓人感動,但是卻也凸顯出原住民加分制度的許多問題。如果不予以正視,恐怕會衍生出另類的種族歧視,甚至可能被解讀是政策的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