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

【丁伯逸觀點】迎接國際旅客,臺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2022年10月13日,在經歷超過兩年半的鎖國防疫後,臺灣終於重新邁向國際,自國外返臺後不需再進行居家隔離,迎向全新的0+7時代。COVID19疫情使得臺灣全面性封鎖的隔離政策實施長達兩年半之久。將時間拉回到2020年1月,當時正值疫情擴散,指揮中心成立,並逐漸實行返國後強制性的居家隔離政策。從1月21日發現首例境外移入病例後,到3月19日全面性的入境即居家檢疫14天,這個病毒來得又急又快,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臺灣便全面封鎖,期盼能堵住這無止盡蔓延的病毒。然而當時誰也不曾想到,這一鎖就是兩年半的光陰。

【王如玄觀點】選戰煙硝中的婦幼安全,誰關心

臺灣性別平等推動了30多年,原以為性別平等意識深植在所有人心中。但每遇選舉,性別平等政見尚未見到宏觀的城市需求,卻先看到、聽到候選人的各式性騷擾、性別歧視言行不勝其數。尤其近期公廁偷窺影片片段,竟也能從腳本、分鏡、完片到上架層層通過而毫無自覺,在引起社會大眾輿論譁然後,影片才緊急修正,但我們更關注的是婦幼安全及其政策...

【王如玄觀點】海外性暴力,政府只能兩手一攤?

發生在海外的性騷擾事件,一句無司法管轄權就愛莫能助嗎?德國僑圈性騷擾事件,讓人看見政府對性暴力受害者的冷漠,對於號稱亞洲性別平等第一的臺灣,無疑是最大的諷刺。

【林彥良觀點】從疫情省思科技化普及的重要性

Covid-19疫情持續到現在已有兩年多,許多人的生活也都被迫要有所應變,學校遠距教學、公司遠距辦公、視訊問診…等,運用這些科技來應變疫情,而當大家認為這些運用得相當方便時,我們更該思考科技化是否真的普及?以及臺灣目前科技化普及的狀況究竟是否足夠?

【洪于茜觀點】從《我們的藍調時光》看我們的憂鬱

4月初一齣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上檔後就持續熱播,每個周末的單元劇,都是從劇中2個人物開展出新的篇章...

【林彥良觀點】防制疫情下的家暴,更須提升近鄰意識

社會安全網包含許多層面,除了有交通、治安以外,有一區塊是常被忽略的,而這一部份就是「家暴」。家暴往往在社區是能夠被察覺的,但卻因為許多人認為那是別人的家務事而不插手處理,直到有天在社會新聞看見,才會嘆息為何沒有人能夠及早阻止這件事發生...

【王如玄觀點】從王力宏事件看臺灣婦女運動

王力宏事件,其前配偶李靜蕾發出的聲明稿中提及:「….女性選擇為家庭全心付出擔任家庭主婦,雖然表面上是屬於『無酬』的工作,但這只是家庭成員角色的分工,不論外出工作或在家做家事,都是家中重要的支撐,甚至是一個全年無休、24小時多重角色(例如:保姆/老師/清潔工作者/司機/總管/伴侶/特助等工作)。這份工作的薪酬應該加總計算,加上以你的能力不外出工作所失去的機會成本。這應是所有家庭主婦透過自己努力應得的薪酬,而不是被贈與或施捨的……」引起家庭主婦共鳴及社會大眾的關注與討論。這也是臺灣婦女團體長久以來的主張及呼籲。

【林彥良觀點】超高齡化社會下的時間銀行的重要與挑戰

臺灣目前為高齡化社會,按照推算在2026年則有可能會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面對未來的超高齡化社會,我國的社福系統是否能支撐的住呢?現行階段政府提出所謂「長照ABC」的政策...

【須文蔚觀點】要旅行也要造福社區的新世代

臺師大文學院從2013年開始,提出「跨山越海」的活動,原意希望結合「畢業旅行」與「成年禮」性質,邀請應屆畢業學生壯遊臺灣,藉由划獨木舟、泛舟和登山等冒險犯難的活動,希望學生挑戰自我極限,體驗山與海的美好,也更親近土地、人文、生態與歷史,讓冒險成為一生的養分。但遭逢疫情,近兩年難以舉辦大型活動,於是轉為開放同學旅行,給予補貼,卻反應平平。

【林彥良觀點】從鐵人三項省思全民運動的南北落差及普及性

2021年花蓮太平洋鐵人三項錦標賽剛結束,今年因為疫情許多運動賽事紛紛延期,這場花蓮太平洋鐵人三項錦標賽也就成了中華民國鐵人三項協會今年唯一舉辦的一場鐵人三項。這次鐵人三項錦標賽有許多鐵人三項的常勝軍也參加,而另一亮點,就是前總統馬英九也是選手之一。馬前總統雖然已71歲但體力仍相當好,順利完成鐵人三項所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