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

【王如玄觀點】疫情過後,更應關注家暴被害人的增能復原與性別正義

新冠肺炎2020年襲捲全球,臺灣無法置身事外。尤其2021年5月疫情再次來勢洶洶,隨著確診數升高,即將襲捲而至的是對經濟、民生的重大損害與衝擊。其後的三級警戒期間,實施多項社會隔離、居家上班、停課、長照社區關懷據點暫停運作等措施,也讓家庭關係衝突的家庭暴力問題再次浮現。

【須文蔚觀點】導入遠距健康照顧數位系統的機會與挑戰

長期關心偏鄉民眾保健的林獻堂顧問傳來一個好消息,有意將「i顧健康計畫」推廣到宜蘭與花蓮偏鄉社區。這個計畫以推動社區藥局數位化為核心,結合「健康雲」平台、「i顧健康」APP及「i顧健康LINE@」,由雲康管理顧問主導技術整合與營運、聿新生物科技負責健康服務,並委託臺灣年輕藥師協會邀請社區藥局加入「i顧健康」行列,希望能方便社區長者領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藥師協助定期測量血壓與血糖,由熱心的藥師守護民眾健康,絕對是一大福音...

【林彥良觀點】疫苗時代對青年的不公

COVID-19在去年便開始擾亂大家的生活,持續至今也已經有一年半。這段時間些許民眾生活不好過,有些行業還受到嚴重的負面衝擊。在疫情後期,各國政府採購疫苗,讓國人能夠陸續接種,希望藉由疫苗的覆蓋率來減低傳染的危機,以及減少重症的發生。

【邱瑀庭觀點】器官捐贈,傳承生命

近期本土疫情嚴峻,看著每天更新的死亡人數,那對筆者來說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好幾個家庭的天人永隔,上週筆者的曾祖母剛出殯,筆者到殯儀館後有感而發,深刻感受到應珍惜生命的存在,同時也在想是否能讓逝去的生命更有意義。回想到大學時期的一些關於生命的課程,像是醫師與生死、臨終關懷等等。其中提到「器官捐贈」筆者認為是一個相當有意義且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

【林彥良觀點】當科技進入偏鄉校園

科技日益發達,帶給許多人便利的生活,而當科技進入偏鄉校園,改變的不只有偏鄉學子的學習模式,甚至還有其他的意外收穫。教育部近年來所推動的數位學伴計畫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大學生透過視訊和偏鄉學子互動課輔;還有大學的USR計畫,將機器人帶入偏鄉校園與國小學生共學,而我也從這兩項計畫中細細品味偏鄉課輔計畫的箇中滋味。

【邱瑀庭、張郁柏觀點】情緒陪伴不等於社工服務

近期一位臺灣大學社工所學生,以從事社會實驗的心態,於2021年初開始經營「出租孟孟」臉書粉絲專頁。她希望利用自己的社工專長和人格特質來提供情緒勞動給需要的人,並增加自己的收入,也想藉此幫社工們發聲,呼籲社會重視社工的薪資與回捐問題...

【孫廷禎觀點】社會住宅進度大落後—蔡政府休要作帳粉飾

年初實價登錄2.0三讀通過,誠然是健全不動產的一小步,但交易機制改革僅是居住正義的其中一環,其他如稅制改革、社會住宅等面向同樣亟待各界檢視成效。尤以社會住宅部分,仔細檢視內政部公布的統計數字,不僅進度嚴重落後,現有公布的統計數字也恐是灌水嚴重...

【吳佩璇、張郁柏觀點】90後的我們,何時能見「居住正義」的藍天?

2021年3月上旬,行政院先後丟出兩顆震撼彈,財政部長先表態「暫時不推囤房稅」,隔天行政院通過「所得稅法的修正案(房地合一稅2.0)」,宣示要解決短期炒房的亂象...

【陳述恩觀點】綠委關心公務員?這不是貓哭耗子什麼才是貓哭耗子?

日前斗大的新聞標題:「綠委爆…鐵飯碗留不住年輕人」,唯一評語:這不是貓哭耗子什麼才是貓哭耗子...

【邱瑀庭觀點】當我走在社工路上

又來到了令人喜悅的春季,初春之際是萬物新生的時節,度過了一個寒冬,又是一年嶄新的開始。每年3月的第3個星期二是世界國際社工日,世界各地的社工團體,藉由「世界社工日」,使社會大眾認同社工專業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並且讓世界各地的社工伙伴們藉此機會交流各種文化以及社會挑戰。而大家所熟知的4月2日是「臺灣社工日」,源自於中華民國86年4月2日所頒行的《社會工作師法》。社工日的意義,不只是發揮上述世界社工日的精神,也是社工界的精神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