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出臺的《大清民律草案》揭開了中國近現代法治變革的序幕。1931年,吸收了19世紀末以來歐陸民事立法中社會本位主義法律思想的《中華民國民法》誕生,獲得西方法學界極高評價,但因戰亂之故,實施地域有限。在軍閥控制區域,習慣法與現行法並行;在租界範圍內,則適用洋人的法律。民國時期,大陸的法學教育有「南東吳,北朝陽」之譽,但草創初期,條件均極艱難...
法律系是第一類組高中生的熱門選項,但每年學測、指考公民科的「法律」部分,總有許多讓法律專業人士看了昏倒的題目。不是極度繁瑣,就是似是而非...
110年學測剛結束,這次的學測對於許多莘莘學子來說分外重要,是99課綱的末代學測,也是時代的眼淚,台下考生個個振筆疾書,而我在台上細細品味監考的箇中滋味...
服務學習時數的「不能輸」,是現階段許多家長與學生的心聲。自十二年國教開始,在國中免試升學中,比序項目就有服務學習時數,而各縣市政府所訂了各種大同小異的標準。由於免試升學採多元化評量,又將服務學習納入評分之一,因此服務學習時數成了一定不能輸的關鍵,卻也讓家長及學生們疲於奔命!「只需花時間就能賺到的分數不賺嗎?」,這句話常在多數家長對談間聽到,卻帶給志願服務一些衝擊與影響...
為了迎接12年國教,我國小學的教學方式逐步改為「素養導向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並以「情境教學」為主軸,希望引導學生跳脫傳統以考試為導向的學習思維,培養適應現代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的「素養」,讓學習與生活結合,透過從中做學,實踐全人能力多元發展...
「行行出狀元」,這句話不陌生,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聽過。社會上不能只有菁英,它需要靠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夠運轉。當老天爺賜予你這個生命的同時也賦予你這輩子的位置,每個人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位置」,只要能夠在自己的位置發展到發光發熱,我想這輩子也精彩充實...
正常情況下,正常人都會避免自己有機會受辱,如果遇到自己可能沒面子的情況,會設法避免。但在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抵制親中企業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臺灣人似乎出現了「自找羞辱」的心理偏好。明知硬要企業選邊,企業會選擇打臉臺灣,卻還是不屈不撓逼企業表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背後反應了什麼樣的心態,十分讓人玩味...
新冠肺炎疫情隨著疫苗研發成功,全球有望走出隔離、封城、遠距工作與保持社交距離等限制,邁向「後疫情時代」。無論是企業或是偏鄉的小產業,都陷入了兩種不同預期:樂觀者覺得再苦撐半年,社會經濟秩序就會回復正常;悲觀者相信隨著遠距工作、會議、教學與直播拍賣的科技普遍應用,一切已經回不去了...
不少團體或學者主張我國的大學入學制度應該「回歸1950年代的聯考制度」或「增加指考名額」以達入學的公平性,作為一個走過這些歷程的人,我對此類主張深感憂心,並想藉此文來回應諸類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