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朝野前進2024,人民問「牛肉在那裡」?

圖片來源: 朱立倫臉書


年底臺灣地方選戰已吹響號角,由於選舉結果牽一髮動全身,會影響2024年總統大選的布局,所以朝野政黨都糾纏於提名候選人的問題,把這場選舉視為2024年的前哨戰;但美國前國防部官員唐安竹(Drew Thompson)卻大膽預測,中共可能在5年內對臺動武,時間就選定2024這一年。

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最近我們不時聽到中共武力犯臺的說法,甚至還提出各種「時間表」;無論如何,2024確實是影響臺海形勢關鍵性的一年。

美國總統拜登能否順利連任,牽動選後中美競合關係;臺灣大選結果,則將影響兩岸和戰關係;年底中共「20大」後,習近平看似「穩坐釣魚臺」,但卻要面對如何「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的問題。

臺灣無力改變中美關係,但要努力避免臺美和兩岸關係受到不利的影響。因此臺灣的當務之急是厚植應變的能力,尤其要把經濟搞上來。

俄烏戰爭使中美再度聚焦於冷戰時期的東、西對抗;但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而言,關注的還是民生議題。尤其是新冠疫情和戰爭對糧食、能源供應造成的巨大衝擊,已產生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危機。

美國想運用印太戰略遏制中共,但亞太國家關注經濟安全的程度,超過了軍事安全,拜登政府被迫拋出了「印太經濟架構」;習近平想以擴大「金磚+」來抗衡西方,但所要爭取的對象,多數覬覦的是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

身為在野黨,國民黨應提供較執政黨更好的政策選擇,來因應臺灣外部形勢的變化。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訪美發表「親美反共」的言論引起爭議;但臺灣人民關注的是切身利益的問題,這不是爭辯九二共識就能解決的。

韓國瑜當初能贏得高雄市長選舉,依靠的不是九二共識。民調顯示,那些支持韓的選民,多數不知道這是「什麼碗糕」?九二共識是打開兩岸談判之門的「通關密語」,不是解決兩岸問題的「萬靈丹」;但兩岸如果沒有對話管道,兩岸問題就沒有和平解決的可能。

拜登欲維持「美國第一」,要靠實力;習近平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要靠實力。實力的核心就是經濟。「冷戰」的終結,濫觴於東、西方經濟力量的消長,經濟力量也會是決定「新冷戰」的勝負關鍵。國民黨曾在臺灣長期執政,主要是因為讓臺灣的經濟力量,像《紐約時報》社論形容的那樣:「大到不容忽視」。

安全是臺灣的核心利益,但安全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民進黨政府基於「備戰」思維,一直偏重於強調軍事安全,忽略它在國家資源分配所產生的排擠效應。國民黨若想重返執政之路,就必須提出厚植臺灣經濟實力的辦法,為臺灣人民端出一盤價亷物美的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