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看兩岸」系列-【何嘉霖觀點】鄉情、友情與和平—破冰之旅,兩岸新程

圖片來源: 筆者提供 攝於復旦大學


一、關於訪陸

對於中國大陸的感覺一直是熟悉卻陌生的,我們過農曆年、吃中國菜,讀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甚至可以將春秋三國等等故事裡的人物如數家珍,不想除了2002年與長輩回鄉探親以外,我竟不曾實際踏足這片人人口中說的、書裡寫的,神州大陸。適逢馬總統訪問大陸,何其幸運我也終於有機會好好認識這片土地,用我的五官、我的雙腳,親身觀察、體會、認識中國大陸的模樣。關於此行,我心中的期待是「一切」,大陸的人、地、物、料理、交通、建築、植物、天氣、制度、媒體…無論良莠,似乎都能讓我更清晰的建構對於「中國」之想像。

二、五城五色

拜謁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長眠之地—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是我們12天行程的首站。謁陵除了向國父致敬,也讓我們從20世紀的國際情勢、體制背景,追本溯源爬梳中華民國的誕生。中山陵整體平面呈警鐘形,呈現國父「喚起民眾」的政治遺囑,從入口到國父墓室全長共392級的階梯,更象徵著中山先生打破帝制、創建中華民國下所解救的392百萬名同胞。一步一步踏在中山陵的石階上,就好像回到那個風雨飄搖、牆傾楫摧的年代裡,遙想國父一手帶領同志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將「博愛」精神、五權分立的具體改革藍圖貫徹始終。天下為公,是國父一生思想的核心之一,究其內涵,意指國家為全體國民所共有,為政者,應以「公僕」之心,行「服務」之事。這樣的精神,無論是禮運大同篇,清末民初,亦或者今日,同等適用。

緊接著來到武漢,這座承載武昌起義等厚重歷史的文化名城走過百年大疫紛擾,仍保有其獨有的楚地深情。惟見長江天際流,來到武漢必訪的景點無疑為李白擱筆處—黃鶴樓。因應長江大橋的修葺,文史工作者於重建時只能把黃鶴樓往後遷一公里(歷史上最後一座黃鶴樓是在1884清光緒年間因民宅失火而毀),但形制與歷史上曾經存在的27座黃鶴樓如出一轍。雖然沒有讀書破萬卷,但登樓遠眺,眼見長江水滾滾向前的波濤美景,卻也恍若有神交古人、穿越時空的錯覺。

沿著長江逆流而上,第三站長沙的城市風貌,有別於南京、武漢而更顯得渾然天成,保留古色古香。千年來湖南以敢為人先,學風鼎盛的湖湘精神著稱。曾國藩、左宗棠等許多歷史課本上會出現的人物,均長於湖南,而赫赫有名的朱張會講,也是在長沙嶽麓書院上演。尤其是嶽麓書院藏身於湖南大學一隅,古今從容會晤,貫穿其中的彷彿是讀書人經世濟民、實事求是,以天下為己任之胸懷。莘莘學子來到此地,總有一種不具名的敬意油然而生。由於行程緊湊,沒來得及好好體驗洞庭湖風月無邊的景緻,但很開心我們有機會登衡山祝融峰,除了賞山林、會禪意,也為沿路上扶老攜幼,一步步登山潛心敬奉的信徒所觸動。(再次感謝技術100分的司機大哥讓我們以最方便的方式抵達山頂!)

既然來到長沙,一定要參訪製作過「我是歌手」、「乘風破浪的姊姊」等節目的湖南衛視,令人感動的是,製作單位連夜為我們剪輯了一個湘臺合作紀錄影片,裡面匯聚了此行許多珍貴畫面、一手紀錄,還安排馬總統與何炅老師連線,一同參與「聲生不息寶島季」節目的錄製。其用心與效率,著實令人佩服。

行至重慶,自飛機落地,就深深為渝州依山而建,山城水色交錯的獨特風貌所俘虜,再加上有幸與重慶發展的重要水源—嘉陵江同名,更覺得份外熟悉。在重慶的第一天,我們參訪三峽博物館,記載重慶自有文字以來的巴渝文明到華夏文明記事;觀覽重慶規劃館,擘畫、呈現重慶的建設計劃;走讀大街小巷的8D景觀,體會重慶人的日常。導覽老師說我們是一次解鎖了重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樣立體、豐滿又獨富韻味的抗戰之都,英雄之城,始終醉人。隔日眼見張自忠將軍的烈士史蹟,以一朵鮮花為將軍掃墓,再親臨八年抗戰期間的作戰中心,與臺灣光復紀念碑合影,先人以血淚保衛下的和平、山河完整,又一次令我動容。第二天晚上,在品嚐完正宗重慶火鍋後,我們出發前往彈子石街道夜遊。戲臺下聽一齣貴妃醉酒,連呼吸中都透著一街、兩埠、四院、十景的妖嬈嫻靜,走上觀景臺飽覽兩江匯流的壯闊與柔情,心中震撼,溢於言表。想到此情此景,能帶走的竟只有記憶與文字,只能更全神貫注去看、去領會,去珍藏這熱情奔放、生機勃勃的渝州。

回到上海,那座因水而生、依水而興,此時此刻仍在潮起潮落間不斷生長的城市,是我們12天行程的起點,也是終站。上海的美令人屏息,卻不只是形於外的。中西結合的市景,新舊並茂、綿延千里的天際線,儘管她的繁盛和絢爛,熠熠生輝到只是佇立在黃浦江邊都使人心跳加速,但當我們漫步南京路,走進四行倉庫博物館,張開雙手,我好像能碰觸到這座城市的靈魂深處,她的故事,還在用申城專屬的節奏娓娓道來。上海給我的感覺,是用最喧囂的外表,襯托著她在世事熙攘中遺世獨立的綽約。在復旦大學交流時,金校長和我們分享「復旦」二字取自「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指君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奮。上海的陽光透過13樓的穹頂灑下,自強不息,於治學貼切,我想於人生亦然。

三、大陸群像

關於此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學生師長誠摯交流、各級臺辦悉心照顧乃至鄉親朋友熱情歡迎,無一不使我發自內心動容。

沿路上與武漢、湖南、復旦大學的年輕朋友們對談,生活上,我們聊公務單位難不難考、研究所與大學生活的差異,還有獨生女對比有兄弟姐妹的好處;學術上,我們針對永續發展討論,就目前我正在進行的碳交易、綠色金融等研究與大陸年輕朋友們交換意見,進一步思考如何在大國博弈間,尋找經濟發展進程與環境保護兼籌並顧的解決方案。無論瑣碎或正經,那些坦率的字句、真實的關心,總讓我覺得在體制優劣的迫切叩問以外,我們有著想要一起珍視的過去,企盼一同暢想的未來。共鳴,好像從來都在我們心中,不假外求。臺辦人員的用心與貼心總在小細節裡屢屢展現,從繁體字印刷的行程手冊,巴士進月臺接送等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乃至特別調整過辣度的重慶小火鍋。人與人互動交往之間最可貴的,往往就是那份誠摯與重視。如果說兩岸人民之間還少了點甚麼,大概就是一個讓我們張開雙臂、和平對話的交流環境。

常聞論者憂心臺灣義務教育「去中國化」課綱下,將使得兩岸隔閡日鉅。這讓我想起在湖南大學交流時,一位來自新疆的同學提問,同學表示想了解中華文化對臺灣年輕人的影響,以下是我的回覆:中華文化對我來說並不只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環境或現象,更是一個內於我生命中的精神沃土。我還記得小學時收到的第一份寒假作業便是背誦朱子治家格言,我們中秋節效法劉伯溫吃月餅,初一十五燒香禮佛,長大後讀金庸,看笑傲江湖裡百變千幻衡山雲霧十三式劍法。中華文化,已經內涵於我的喜怒哀樂,型塑我與他人的交往方式。而在諸多值得發揚的傳統精神當中,中華民族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共好精神讓我尤為認同,我更深信這是在時代浪潮中不斷進步、兼善的堅實根基,由衷盼望未來兩岸能以此為基礎,有更多友善正向的交流與對話。誠然,無論從世界範圍的視角出發,八十億人口當中幾乎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中國人,或者從海峽兩岸觀察,我們更共享同樣的語言與文化精神脈絡,去中國化實質上並不可能也毫無意義,做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全體中國人的努力下推動中國不斷進步,使中華文化獲得發揚與正向的演繹,使舉世欽慕、使心有所嚮。

四、臺灣價值

許多人可能有疑問,大陸發展的這樣快速、一步到位,僅有2300萬人的臺灣對他們能有甚麼價值呢?又或者心想,在兩岸關係緊張的今日,臺灣政客們忙於渲染「仇中」的同時,是否在大陸內部也已經燃起「仇臺」的浪潮,臺灣人根本對大陸人而言不再是同胞?誠然,這樣的疑慮在兩岸關係緊繃的今日其來有自,但於我而言,臺灣的價值,臺海的情感,其實都可以通過在社會體制上不斷進步的中國大陸以及不停歇的兩岸交流獲得珍視與實踐。

「手段和平,過程民主」是馬總統對兩岸統一的原則性堅持。若將其內涵開展,意旨第一,方法要和平,不得使用武力統一,也不能使用武力恫嚇;第二,過程必須要民主,必須經過臺灣人民的同意。事實上這正凸顯出了臺灣在共和體制發展下的軟實力,我們堅守民主法治,也願意以廣闊胸襟,滾動式的與對岸對話、溝通、影響,共同研擬出對中華民族最好的「良制」,成就真正的民族復興、長治久安。人類文明的進步從城邦、封建、帝國郡縣走向共和,沒有一種制度是「最好」或「永久」的,縱如千古一帝秦始皇也無法確保嬴氏春秋亙古不衰,我們永遠都在學習,永遠都還能更好。人們可以折服於大陸公共建設的效率與品質,也能夠肯定臺灣直選行政首長與民意代表實踐主權在民。回顧臺灣的民主進程,從一黨專政轉型到政黨政治,迄今為止復又非暴力歷經三次政黨輪替,這般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寶貴經驗,無一不值得與對岸同胞分享、相互借鏡。

兩岸人民同文同種,本應以共享的文化根源為基礎,共謀中華民族身嚮往之的真正出路。一彎淺淺的海峽,讓兩岸隔海分治七十載,時代背景留給我們難解的政治關係,又因國際情勢與互動交流產生事務性的紛擾,兩岸確有制度上的扞格,有發展脈絡下的節奏落差,但更有不可磨滅的共同精神根基,同胞間的真情與溫暖。

五、韓信點兵

古語將「多多益善」比喻因韓信善戰,所領兵士越多越好,而這同等貼切於兩岸間的青年交流,永遠不嫌多。青年間的交往,是最直接、有效、且渾然天成的,具體而微,我認為可以從「實體主題式活動」與「線上網路論壇」兩個方向著手,觸及包含對兩岸關係或公共事務有興趣的,各行各業、多元組成的年輕朋友一同交流。

首先就實體主題式活動而言,各界或可以以青年共通專業領域為核心主題,結合學術及產業力量,舉辦專業交流。從我自身的經驗出發,20223月很幸運有機會代表臺灣大學參與第十屆亞太地區企業併購模擬競賽,在澳門科技大學與中國大陸全聯併購公會主辦、政治大學協辦下,與兩岸16所院校的法律系學子共同就企業併購議題合作交流、切磋學習。企業併購比賽模擬真實公司辦理併購交易的過程,各團隊需在擬定併購方案後與其他隊伍進行協商談判,最終完成併購協議、簡報併購方案,過程中我們不僅有機會活用所學法律、契約,更可以與對岸的年輕朋友就專業知識、乃至生活日常進行互動交流。雖名為「競賽」,但在攜手合作討論間實質上卻成為最好的夥伴,我們在專業學習、職涯探索上精進砥礪的同時,也拾獲了未來在人生旅途中相互扶持的珍貴友情。儘管受疫情影響比賽過程改採視訊會議進行,但這絲毫無減我們在互動交往中收穫的成長與溫暖。

再者就線上網路論壇而論,兩岸宜善用網路技術的進步,針對青年朋友關心的社會議題或興趣主題,舉行線上的研討會或工作坊。人之相交,貴在知心,雖分別生活於大陸與臺灣,兩岸年輕人在相仿的年齡裡、相類的成長文化下,其實多有類似的興趣與煩惱,大可以藉由網路平臺共同討論、互通有無。例如此行與三所大學的朋友們交流後我們發現,現在在校園裡最熱門的社團無非為流行音樂社、椰風搖滾社、嘻哈文化社等音樂性社團,臺海便可以「音樂」為主題,吸引大專院校的同學們共同創作、演出,以自身興趣出發創造共同語言,潛移默化間,兩岸的距離自然而然就會縮短。尤其在今年8月臺灣將面臨學士班陸生清零的窘境下,藉由民間的力量增加兩岸年輕人交流的平臺與可能性,更形重要。

六、兩岸新程

降落在浦東機場,駛向南京、武漢、長沙、重慶,再回到上海,這無疑是一趟意義卓絕的旅程。於外,此行為兩岸交流停滯多年後的破冰之旅,蘊含鄉情、友情與和平的寄語;於內,這12個晝夜的穿州過省為我撥開神州大地的面紗,豐饒的歷史記憶、蓬勃的生命力、人與人之間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再再使我一往情深。兩岸的前途,國家的使命,民族復興的宏願看似遙遠而飄渺,但往往就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念之間。感謝這趟訪問為我鼓足信心,我確信破冰之旅只是一個起點,多談你,多談我,多談「我們」,未來的日子裡,常來常往,兩岸一定會越來越好。

和平奮鬥,振興中華,願和平如孟春落葉的樟樹,四季常青。

本文轉載自遠見《馬英九和平之旅》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