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勇觀點】在野黨豈能淪為防疫配角?

圖片來源: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臉書粉絲專頁


過去兩個月來,幾乎所有臺灣人關注的焦點,都是新冠(武漢)肺炎疫情的發展。由於這項病毒是自中國大陸爆發大規模感染,我們的防疫措施從初期迅速管制中國大陸民眾來臺、討論是否應該讓武漢臺商回臺,到這項病毒應該稱作新冠病毒還是武漢病毒,都隱約可以看到認同政治的影子。究竟,在中國大陸工作或定居的臺灣民眾算不算臺灣人?兩岸的分界及關係到底是什麼?原本選前就吵得很熱的認同政治,到了選後似乎沒有消退。這不禁讓人想問:臺灣民眾的認同觀及對於兩岸關係的態度,是否在2020年大選及這項疫情後,進入了另一個新的時代?

二月中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更新了2019年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政統獨態度、及政黨偏好等三項數據。許多人對於該數據有些誤解,以為那是一次性民調所產生的數字,但其實那是整合該中心一整年所有調查(超過萬筆樣本)的數據,且同樣的題目從1990年代初問到現在。換言之,該數據突顯的是臺灣民眾核心政治態度的長期趨勢,而不是短期的變化。因此我們或許可以透過上述態度的長期趨勢變化,看出未來發展的端倪。以「臺灣人/中國人」認同來說,和2018年相比,2019年「臺灣人」認同的比例上升了4個百分點,來到58.5%,是2016年以來的新高,同時也是自2014年以來,首次反轉下降的趨勢。相對地,「雙重」認同(自認為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下降了3.5個百分點,來到34.7%,也是自2014年以來首度下降。至於「中國人」認同,則是維持近十年來低於4%的比例,只有3.3%。

圖一、臺灣人/中國人認同


https://www.lepenseur.com.tw/image/catalog/lepenseur/post_img/news/%E4%BF%9E%E5%9C%96%E4%B8%80.jpg

有人說,這樣的差別也不算太大,或許只是短期的升降。但如果我們用更長期的眼光來看,從1992年到現在,2014年到2018年之間,是「臺灣人」認同下降、而「雙重」認同上升最長的一段趨勢。換言之,除了這段時間外,過去27年來我們頂多看到連兩年「臺灣人」認同下降(2005-2007的45%到43.7%),或連兩年的「雙重」認同上升(1994-1996及1998-2000較顯著,2005-2007很微幅)。總之,長期以來,我們可以說「臺灣人」認同是上升的,「雙重」認同是下降的,而2019年的數據終結了自2014年以來,前者降、後者升這樣「不太尋常」的小趨勢

相似的情況,我們在民眾的統獨態度上,也可以看得到。「偏向統一」的比例在2014年到2018年間小幅上升,但2019年重挫。「偏向獨立」及「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自2016年下滑,2019年則上升很多,兩者都來到了歷史高點,分別為21.8%及27.8%。雖然許多人對於「永遠維持現狀」的定義感到疑惑,並有不同的解讀(譬如是維持中華民國,法理上「一個中國」,還是維持臺灣自主等),但至少這部份的民眾是接受兩岸分治的事實。如果再加上佔5.1%希望「儘快獨立」的民眾,2019年是首次有超過半數的民眾(54.7%,包括「儘快獨立」、「偏向獨立」、及「永遠維持現狀」者),明確表態未來兩岸應互不隸屬,或不希冀兩岸走向實質統一。當然,未來這樣的趨勢是否延續,或許沒有人能斷言,但至少2019年的數據,標示了一個與過去幾年不同的新態勢。

圖二、統獨態度

https://www.lepenseur.com.tw/image/catalog/lepenseur/post_img/news/%E4%BF%9E%E5%9C%96%E4%BA%8C.jpg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方興未艾,臺灣政府傾力防堵疫情擴大,惟國內朝野輿論先後在滯留武漢臺人包機返臺以及陸配子女來臺等議題上多生齟齬,再三反映出臺灣重大公共政策難逃統獨意識形態束縛的本質。從結果論,蔡政府的防疫工作和民進黨在最新民調中都獲得了民眾高度青睞,臺灣人認同的比例也創新高。卻沒注意到,疫情助長兩岸民粹對立,彷彿宣告任何位於政治光譜上與「臺獨」對立的政黨都將前途無「亮」。

中外政客不乏利用製造外部衝突來轉移焦點、解決內部問題,而發動戰爭是常見的手段。蔡總統和蘇揆都一再強調「防疫視同作戰」,如果這個說法可以接受我們就能從中窺見端倪,為何民進黨政府防疫政策,即使被批評是「歧視(尤其臺商、陸配及其子女)」或甚至「違反人道」,卻仍能在講求人權的臺灣社會得到支持。

換句話說,如果順著這個邏輯,不禁讓筆者想到,曾有美國研究發現,戰時總統往往被賦予更大權力,進而主導議題發展方向,並向民眾展示他擁有相對於冗長立法程序的行政效率來解決問題而擄獲民心,國會在如此勢頭下也只能配合演出,全力支持總統的政策和預算。但戰時總統藉故濫權侵害人權亦在所多聞,譬如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就在美國對日宣戰後不久便以一紙行政命令,將大量日裔美國人集中囚禁,以杜絕「間諜」行為,直到二戰結束才釋放。遲至逾四十年後,才由雷根總統簽署《民權自由法案》(Civil Liberties Act of 1988)代表國家正式為此道歉並賠償。

所以當民進黨政府執意以來自中國的「武漢肺炎」來稱呼新型病毒,無視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中性命名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就已經將這次防疫工作定了調:這是兩岸間的防疫戰爭,而非防疫合作;加上先前臺灣屢遭WHO防疫會議排除在外,再度挑動兩岸政治敏感神經。在「防疫視同作戰」的當下,民進黨政府順勢而為,讓一切的政策都顯得合理化,無論是呼籲健康民眾搭乘大眾運輸時勿戴口罩、要求臺人為子女選擇國籍自負後果,抑或堅持華航包機接回滯鄂臺人遲遲未果等;朝野政黨也迅速地通過六百億元防疫紓困立法,蔡總統則藉此高調地公開簽署法案公布施行。

臺灣的疫情至今尚未失控,但隨著中小學開學,新的問題勢必接踵而至。防疫工作不分朝野,在野黨仍必須積極扮演好監督政府的角色,不該甘願淪為配角,甚至噤聲。從當初陸委會「小明的故事」到最近「血友病童母子」返臺爭議,在野黨領袖勇於在面對民粹壓力下挺身而出捍衛人權者幾希,但切記民意如流水,防疫終究不會為政治服務。至於「防疫視同作戰」沒錯,但作戰對象是病毒,不是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