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開啟美「中」國會外交的「飛虎」議長 阿拉斯加聯邦參議員史蒂文斯(下篇)

圖片來源: Binksternet


自韓戰爆發以來,美國基於圍堵中共的需要,大力支持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代表中國。陳納德與他的飛虎小將們,也始終在美國的軍界、國會乃至於社會上扮演自由中國捍衛者的角色。然而隨著陳納德將軍的去世,還有美國聯合中共對抗蘇聯的策略在70年代成形,原本統一支持中華民國的飛虎老兵們亦出現了立場上的分歧。

有些人如希爾(David L. Hill)一般,堅決力挺中華民國,多數人則對同時與兩岸交流持開放態度,但也有人如史蒂文斯這樣,一條心推動美國與中共往來的飛虎老兵。尤其他在小布希時代當到參議院臨時議長,應該算是最權傾一時的飛虎老兵,卻致力於推動和中國大陸的「國會外交」,對仰賴美國支持的臺灣而言更是最沉重的一擊。

不過史蒂文斯身為美國的退伍軍人與美國的參議員,他奮鬥的目標還是為了維繫美國利益,尤其是奠基在「三個公報,一個法案」上的臺海利益。他看似對臺灣不友善的行為,終究是為了阻止陳水扁政府改變兩岸現狀,引起大陸武力犯臺。身為飛虎老兵的他,從來沒有因為結交了中共這個「新朋友」,就忘掉「老朋友」。

2001120日,小布希總統就職當天,史蒂文斯率領他322中隊的飛虎老兵到白宮拜會總統,可見他在共和黨內有多麼資深。(來源:白宮)推展與大陸的國會外交

陳香梅與史蒂文斯不只得到了時任中共國家副主席鄧小平的接見,還拜會了中共外交部長黃華以及陳香梅的舅舅,人民大會副委員長廖承志,算是徹底疏通了北京當局與共和黨政府的關係。雖然陳香梅走上反共的道路,完全是受到陳納德將軍個人理念,乃至於50年代美國政治環境的影響,然而長年聲援臺灣的她「轉向」親共,看在總統蔣經國眼中仍被視之為一種「背叛」。

無論如何,陳納德家族都與蔣中正、宋美齡夫婦的關係匪淺,一腳把臺灣踢開的行為怎麼樣都說不過去。所以陳香梅在完成北京之旅後,又與史蒂文斯夫婦一起飛往臺北拜會蔣經國總統,「承諾」雷根總統對臺灣的支持不會改變。陳香梅還偕同史蒂文斯造訪臺北新公園,即今日的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向當時還在公園內的陳納德將軍銅像致敬。

隨後陳香梅仍不間斷的造訪北京與臺北,並且被媒體視為兩岸傳話人的角色,但是她在經國先生還有美臺兩地飛虎老兵心目中的「人設」也徹底崩塌。史蒂文斯則順應潮流,轉而以中國大陸為主要的交往對象,事後也不再有造訪臺灣的紀錄,從「友臺」參議員成為了「友中」參議員。比起致死對中華民國始終如一的高華德,他在臺灣的地位確實是失分了不少。

既然在臺灣不再受到歡迎,史蒂文斯將重心全面投入到與中國大陸的交流上。2003年到2007年,稱得上是史蒂文斯人生的最高峰,他因為共和黨贏得2002年期中選舉而出任參議院臨時議長的職務。根據美國憲法,參議院臨時議長的地位僅次於副總統和眾議院議長,這讓史蒂文斯能夠放開手腳推動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發展。

他邀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盛華仁訪問夏威夷,簽署了美國參議院與全國人民大會代表互派代表交流的諒解備忘錄。鑒於美國1979年與中華民國斷交以來,國會就成為了臺灣推動對美外交的主要渠道,史蒂文斯強化美國與中國大陸「國會外交」的行為,對臺灣的朝野兩黨而言都是極度的「不友善之舉」。

Full-day Itinerary (recommended) | The National WWII Museum | New Orleans

紐澳良國家二戰博物館的中印緬戰場專區。(國家二戰博物館網站)

被迫請辭的反臺獨大將

在建立了美國與大陸的「國會交流」機制後,史蒂文斯多次率領美國參議員代表團訪問中國大陸,而且還不只一次受到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以及全國人民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吳邦國等大陸領袖接見。史蒂文森每一次訪問大陸,都代表小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做出美國將嚴守「一個中國」,反對臺灣法理獨立的承諾。

甚至他還在與吳邦國的幾次對話中,強調自己會以國會多數黨領袖的權威身份,阻止美國參議員提出友臺法案。史蒂文斯如此大力反臺獨,其實與2001年「九一一事件」後,美國需要與中共聯手對抗恐怖主義的國際大環境有關。其次則是當時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不是發起以變更中華民國主權範圍為目的的正名制憲公投,就是大搞所謂迷航外交,嚴重動搖了兩岸現狀的平衡。

於是長期支持臺灣的美國共和黨政府,也不得以較為強硬的姿態回應陳水扁政府一系列的挑釁行為。由於白宮與國務院的目的,只是希望陳水扁政府冷靜,而不是真的樂見北京統一臺灣,只好讓國會領袖出面扮演行政機關不適合扮演的「黑臉」角色,再也沒有人比1981年起就與中共維持友好關係的老共和黨人史蒂文斯更適合這樣的「人設」了。

因為美國對臺灣的軍售,都是由國會議員們所推動,所以史蒂文斯的存在無形之間成為了陳水扁政府軍事採購的重大阻礙。尤其是2004年到2008年陳水扁的第二任期之內,臺灣與美國的軍事交流大幅度的倒退。美國不只公開反對臺灣研發能攻擊大陸的雲峰飛彈,還切斷對中華民國空軍的燃料補給,這一切還是由「飛虎隊」出身的史蒂文斯在幕後主導,讓人感到格外諷刺。

有趣的是,伴隨著國民黨在2008年上臺,兩岸關係重歸穩定,共和黨政府也不再需要對臺灣扮演「黑臉」的史蒂文斯了。2008729日,也就是陳水扁下臺的兩個月後,史蒂文斯因為涉嫌收禮遭到美國聯邦法院起訴。最後史蒂文斯在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的友臺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建議下,辭去了聯邦參議員的職務,結束了他在美國國會41年來叱吒風雲的時代。

史蒂文斯在阿靈頓國家公墓的墓碑上,仍有飛虎隊的標誌,代表他仍以在中華民國的服務為榮。(Office of Lisa Murkowski

堅持抗日戰爭為蔣公所領導

史蒂文斯擔任聯邦參議員41年來,先後為雷根、老布希以及小布希三任共和黨總統選中,出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打交道。他成為了共和黨內「親中派」的代表性人物,被鄧小平、江澤民與胡錦濤稱呼為「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享有極大權力。就連因為天安門事件爆發而中斷的美「中」軍事交流,也是由他與陳香梅共同推動起來的。

為了滿足美國政府對大陸交流,乃至於維持臺海穩定的需要,他還多次對臺灣朝野兩黨扮演「黑臉」,阻礙美臺雙方的軍事交流,相信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的政治領袖,對他都不會有太多的好感。身為共和黨籍最資深參議員的史蒂文斯,最終似乎也因為「不再被需要」的關係,被要求提早辭去自己參議員的職務,即便後來法院又宣判了他無罪。

政治上的是是非非,很難用短短一篇文章的篇幅來給予評價,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史蒂文斯之所以如此積極推動與中國大陸的交往,除了現實利益的盤算之外,還是有一個讓人聽起來肅然起敬的原因,那就是爭取替自己的老長官陳納德平反。就如同前面所言,陳納德將軍因為支持中華民國的原因,長期遭受大陸政府與人民的敵視。

藉由改善與中共當局的關係,不只是陳納德與「飛虎隊」的地位在大陸得到了肯定,五角大廈還能獲得大陸方面的批准,前往對岸的偏遠地區尋找二戰失蹤美國飛行員的遺骸。從這個角度來看,史蒂文斯還是功不可沒的。站在臺灣的立場,或許史蒂文斯不怎麼友善,但是他身為親身經歷過二戰的老兵,仍堅持領導中國對日抗戰的領袖是蔣中正。

2000年於紐奧良開幕,以諾曼第登陸為主題的國家D日博物館(National D-Day Museum)博物館,就是在史蒂文斯的建議下,納入了中印緬戰區文物之後,擴編為美國國家二戰博物館(National World War II Museum)的。在這座博物館裡,不僅有史蒂文斯參議員捐贈的中印緬戰區文物,還展示了巨幅的蔣中正照片,向訪客介紹誰是領導中國與美國共同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領袖。

一生熱愛飛機的史蒂文斯參議員,在201089日的一場空難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