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美觀點】冷靜理性救臺灣釋迦蓮霧

圖片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官網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最近發布通知,因檢出介殼蟲,將立即暫停臺灣釋迦和蓮霧輸入中國。今年年初中國也是以相同理由,禁止臺灣鳳梨輸入中國,同樣戲碼又再次上演,影響到臺灣農民權益。

臺灣主張雖然輸陸蓮霧及釋迦驗出介殼蟲,但比率非常低,並且經過燻蒸除蟲處理後仍符合國際規範。而且大陸進口禁令來得又急又快,官方說明過於簡化,更欠缺科學證據。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檢驗檢疫措施,禁止進口更非必要性,當然有可議之處。

中國大陸的立場則是主張,中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對農產品檢疫必需採取高標準,將病蟲阻絕於境外;之後更提供照片佐證,所以認為措施當然合理。

由於目前兩岸諮商管道已中斷,例如無法透過兩岸2009年簽署「海峽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協議」諮商,雙方隔空喊話交火,無助於問題之解決。

政府也認為民氣可用,指責中國大陸政治操作,鼓勵全民多吃「反共釋迦、愛臺蓮霧」,與之前推廣「自由鳳梨」同出一轍,進一步助長社會反中情結。

只不過在激情之後,應該先將問題釐清,才有助化解僵局。在2005年中國就宣布為照顧臺灣農產品,片面對鳳梨、釋迦、蓮霧等十五項臺灣農產品零關稅。當時政府曾指出是大陸統戰伎倆。而中國鳳梨一般關稅為百分之十二,釋迦及蓮霧更高達百分之廿;在對臺灣零關稅加持下,臺灣農產品對中國大陸出口大幅成長。目前臺灣釋迦及蓮霧出口九成以上到中國大陸;在對岸也有超過九成的進口市占率。

大陸目前是臺灣農產品最大出口市場,而臺灣基於國家安全理由,仍禁止包括鳳梨、釋迦及蓮霧大多數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農產品不對等開放,一向是兩岸過去經貿諮商爭議的焦點。

政府在指責中國大陸禁止臺灣釋迦及蓮霧進口,違反國際經貿規範時,但絕口不提臺灣早就禁止大陸釋迦及蓮霧進口,也刻意忽視這些產品長期享受零關稅的紅利,此種民粹式的反應,只會激起兩岸更深的對立。

政府也準備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尋求解。基於政治理由,兩岸過去從未在此機制下有所互動;未來若臺灣提告,中國大陸置之不理,雖然凸顯中共漠視國際經貿制度的事實,但仍解決不了問題。另外如果中國大陸對臺灣禁止中國農產品進口議題反擊,不但會使問題更加複雜,結果對臺灣未必有利,也會進一步加深兩岸的隔閡。

與先前鳳梨事件相同,政府準備投入十億元協助業者分散出口市場、強化多元加工,協助農民度過難關。只是之前處理鳳梨問題時配套措施並未完全到位,未來如何避免重蹈覆轍也至為重要。
 

本文精簡版曾刊登於聯合報,標題為「理性處理兩岸農業問題」 https://reurl.cc/NZ0O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