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筆者 - 李怡萱 臺灣思辯教育協會常任理事、東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奔騰筆者 - 李怡萱
臺灣思辯教育協會常務理事、東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從事國語文教學和思辯教育推廣,曾任國高中教師、政治幕僚、文字記者。以思辯理論與方法的專業在大學開設傳播、商學、通識領域課程,致力於結合各領域的專長與興趣實踐思辯教育。

好奇心驅動人類為未知尋求解答,獨立思考需要理性批判和自省能力,歡迎大家一起以思辯的態度理解個人和社會,建立愛好理性溝通和平進步的社群。

時事

【李怡萱觀點】笨蛋,問題在態度

民進黨力推大罷免以來,一直說在野黨賣臺亡國,刪預算刪到監察院沒衛生紙,行政院新春團拜沒茶點,記者會沒手語老師……,好像總預算被刪到國家無法運作似的,完全無視在野黨一再澄清。民眾黨黨團總召黃國昌說:立法院刪減總預算約二千多億,實際上賴政府可運用的預算仍高達二兆九千多億元…

時事教育

【李怡萱觀點】還要菁英教育嗎?—新課綱爭議是總統候選人必答題

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12月4日於立法院記者會中批評108課綱,主張國文科教學時數減少和文言文比例的下降,導致學生程度和態度不佳,並點名賴清德以外的總統參選人對課綱問題表態,她的發言再次點燃臺灣課綱去中國化大戰...

時事

【李怡萱觀點】「糖醋土豆絲」不能上菜?教育部長的專業和法治精神何在?

日前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就教科書內容質詢教育部長,質疑為何臺灣的教科書以對岸用語「土豆」指稱馬鈴薯。教育部長潘文忠當場回應:該教科書不可能通過審查!教科書一定要用國家慣用語,出版社若有誤會糾正!出版社立即發出道歉聲明,為以教育部和農委會網站為參考資料撰寫的教科書內容道歉,並承諾會重新送審...

時事

【李怡萱觀點】借防疫之名的官商迫害

4月27日指揮中心宣布簡訊實聯制時,陳時中才說了早該說的實話:「只是讓大家更不方便,已經沒有辦法帶來實質的效果。」...

時事兩岸

【李怡萱觀點】今日阿富汗明日臺灣?從拜登的撤軍演說看美國的決策模式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了!《經濟學人》評價主政的拜登“Biden has more balls than sense”直譯『拜登有懶趴但沒有判斷力』,意譯『拜登有勇無謀』。紐約時報引述的分析人士還特別點名:美國這樣的態度會影響臺灣、烏克蘭、菲律賓和印尼。臺灣藍綠也很快找到發言位置,藍營拿美軍撤出阿富汗類比臺美軍事,質疑總統蔡英文是否會和臺灣共存亡,綠營反嗆1949年的國民黨才像阿富汗…我想提醒大家討論公共政策和評價決策時應跳出特定立場的單一價值和單一利弊,而要從「整體損益比」的架構來看美國撤軍的決策和評估臺灣的未來...

時事

【李怡萱觀點】蔡政府在陳同佳案的纏夾是怎麼回事?

我發現自己看不懂和聽不懂政治訊息的頻率越來越高,這影響了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因此我開始思索這種資訊障礙造成的失語,原因為何?為什麼人們語言不通,國際旅行時也可以簡單溝通,但同為中文使用者,卻常有難以互相理解,甚至是出現「我完全聽不懂你在說什麼」的情況。網路提高了媒體的接近使用權,評論市場讓人眼花繚亂,但我們並沒有更接近真實,只感覺到立場的對立。

時事

【李怡萱觀點】守主權、護民主、反對一國兩制—分不清實然應然的亂鬥

許多的公共辯論或私人對話,會纏夾不清,都是因為把「實然」與「應然」混在一起。蘇格蘭的哲學家休謨( David Hume,1711-1776), 指出「實際上如何如何(實然),對於我們應該如何如何(應然),完全沒有道德上的拘束力」。他的《人性論》(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主張「實然」的描述無法論證出「應然」的結論,敘述存在事實(實然)並不能論證出應該這麼做(應然)的正當性或合理性。

教育

【李怡萱觀點】「事實」與「判斷」傻傻分不清楚的臺灣政治:沒有思辨就沒有民主

臺灣在華人世界是幸運的,臺灣有民主,而且臺灣人以民主自豪。但,什麼是民主?有選舉就是民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