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筆者 - 李 敏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

奔騰筆者 - 李 敏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教育是我的事業,核子工程是我的專業!

時事能源經濟

【李敏觀點】務實能源工作者的建言

不久前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討論能源議題,執政者口口聲聲的說核電不是「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而是能源選項的「多選題」。但委員會對臺灣企業購買無碳電力無門的苦難,視而不見,還是以回答是非題的態度,將核電排除在臺灣的能源選項之外。有媒體說委員會的討論是「反核」與「擁核」的論戰,更明確來說應該是「理想主義者」與「務實工作者」間的對壘⋯

能源

【李敏觀點】眾人皆醒,他們獨醉;披著非核家園當護身符,在金山銀山中裝醉

報載經濟部指示台電研議推出新的電力方案。初步構想,承諾RE-100,對綠電有所需求的企業,加價購買綠電;在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下,承諾碳稅壓力的廠商,可採用天然氣發電且有加入部份比例綠電的「低碳電力」(所謂的RE5-10),價格會比目前的工業用電價高﹔一般民生或不願意付較高電價的企業,使用價格最低,但排碳係數較高的電力,還說這些電是「普通艙」,低碳電力是「劃位座」,純綠電就是「商務艙」⋯

能源

【李敏觀點】「返核」之路

臺灣電力系統已陷入泥沼。核能電廠依序停役,替代的燃氣電廠與天然氣接收站工程進度無法確實掌控;再生能源發展進度不如預期,即使可以趕上進度,沒有適當的儲能設施搭配下,如不棄電,對電網的穩定運轉已造成威脅。過度依賴化石燃料,系統發電成本與國際能源價格直接掛鉤,烏俄戰爭導致國際化石燃料價格飆漲,對臺灣的電價掀起滔天巨浪。天然氣運儲困難,安全儲量極低,嚴重影響能源供應安全,因應臺海情勢變化時,缺乏韌性。電力的二氧化碳碳排放強度居高不下,短期嚴重戕害臺灣產品的競爭,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淪為空談...

能源

【李敏觀點】核電廠延役為哪樁!

選舉落幕了,該想想該如何治國了!臺灣地狹人稠,98%的能源依賴進口,能源政策應是國家大政的重中之重了!談能源政策不能不討論電力政策,而臺灣該不該繼續使用核能發電是電力政策的核心。毫無爭議的,能源政策規劃最主要目的,就是確保供應的無虞、能源價格或發電成本的穩定、以及降低能源使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

時事能源

【李敏觀點】處理核廢料之完整藍圖

核能發電燃料體積小,易於運輸與儲存,核電機組一次更換燃料可以使用18至24個月;核能發電成本中,購買燃料成本佔比低,故發電成本不因國際能源價格飆漲而大幅度波動...

時事外交

【李敏觀點】微量放射性元素對身體有益,謝長廷錯了嗎?

謝長廷在臉書上說微量放射性元素對身體有益,引爆藍綠政客間的口水大戰!駐日代表謝長廷的言論是否「恰當」,要從兩個層面來看,首先是科學面,再來是政治面...

能源

【李敏觀點】臺灣未來幾年會缺電嗎?

經濟部於今年6月中公佈了最新版之「110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比較109年與110年度報告中,電力系統裝置容量的規劃,可以發現臺灣在非核家園政策下,電力系統的困境。110年公布的109度報告中說,111年要完成燃氣112.36 萬瓩、光電335 萬瓩、風力 201.3萬瓩。但實際完成,光電202.4萬瓩(達成率60%)、風電47.6萬瓩(達成率23%);燃氣機組掛蛋,大潭#8由111年4月延到今年7月,但僅聞樓梯響,機組至今還未商轉。原來預定今年4月商轉的大潭#9也沒如期。

時事

【李敏觀點】這個鈴鐺該怎麼掛?

2024年年初的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戰火已經點燃,母雞們的廝殺已展開。一如所料的,選舉核心議題聚焦統獨與能源政策。5月29日媒體的報導說,賴清德表示「停機核能機組規劃維持緊急使用,以備不時之需」。雖然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三位傳說中的總統候選人,總算有人向「非核家園」政策開了第一槍。剩下的兩人也扭扭捏捏的拿香跟著拜。瞬間似乎大家都不反對,臺灣需要核能,但配套呢?既然恢復使用核能是共識,說來容易,但如何執行?這讓人想起一個童話故事,一群老鼠因有貓的困擾,大家開會決定給貓掛個鈴鐺就成了,散會;問題是這個鈴鐺該怎麼掛...

時事能源

【李敏觀點】臺灣能源政策為什麼「瘋」了!

美國的智庫舉行年度「臺灣會議」,邀請臺灣政府官方代表與學者討論能源安全的議題,官方代表暢談臺灣的廢核經驗,以及宣稱廢核不導致臺灣缺電! 有勞智庫費心邀請對臺灣能源政策持不同看法的學者與會,說明臺灣電力供應危機與減碳無著的實際窘況,會議主持人順勢在結語時不客氣用「簡直瘋狂」批評臺灣的非核政策,還強調這不是失言,而是忠言逆耳的警告…

能源

【李敏觀點】核四何去何從

2018年九合一選舉「以核養綠」公投獲得589萬的同意票,與反對票的比例約為6:4,該法律複決公投案通過,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一項,「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等同於民眾同意臺灣於2025年繼續使用核能。但執政黨不採取任何積極作為、不推動核四商轉,也不規劃運轉中核電廠的延役。2025年5月核三廠二號機運轉達40年後,臺灣即實質達成非核的目標。推動「以核養綠」的志工,提出「核四商轉」公投,進入二階段連署,達標成案後,與「反萊豬」、「護藻礁」、「公投綁大選」於2021年12月19日投票。在執政黨全力動員下,「核四商轉」公投案與其他三個公投案均未通過,「核四商轉」公投的同意票與不同意票的比例為4.7:5.3,與其他三個公投案的結果並無太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