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筆者 - 俞振華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暨政治學系教授

奔騰筆者 - 俞振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研究專長包括民意調查、選舉與投票行為、及公共政策分析。

時事

【俞振華觀點】2022年地方選舉結果會影響2024年總統大選嗎?

距離2022地方選舉還剩下不到10天的時間,許多選情緊繃的地區,都進入短兵相接的階段,畢竟根據過去的經驗,雖然大多數的選民(約七成)在選前兩個月就已決定投票給誰(或不去投票),但也有近一成的選民是在投票前一、兩天才決定...

外交兩岸

【俞振華觀點】國民黨能同時拉近對美及對中國大陸的關係嗎?

國民黨朱立倫主席上任後,積極經營「親美」路線,不但於今年六月率團訪美,更在華府重新開啟國民黨駐美辦事處,宣示國民黨重視美國的決心。不過,就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八月訪臺後,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於上個月(九月)中共軍演時期,以維持兩岸溝通為由出訪中國大陸,使得國民黨原本宣示的「親美」路線,再度受到質疑...

時事

【俞振華觀點】選舉民調數字可信嗎?

選舉年一到,幾乎每週都會有不同類型的選舉民調數據出爐,讓人眼花撩亂。的確,針對候選人支持度的這些「賽馬式」民調數字,往往都能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不過,這些數字究竟有多少可信度?有多少可被操作的空間?民調真的反應真實的選舉競爭態勢嗎?選民在看到這些數字前,應該要更瞭解這些數字究竟是如何產生出來的,才不致於受到民調數字的誤導,對選情產生誤判。

兩岸

【俞振華觀點】臺灣人願戰或不願戰,你搞得我好亂啊!

近期國防安全研究院公佈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民眾即使在俄烏戰爭的陰影下,自我防衛的意識仍然很高。其中針對「如果中共真的武力犯臺,請問您願不願意為保衛臺灣而戰?」這個問題,去年9月的訪問中,有75%民眾願意為臺灣而戰。而在今年3月的調查中,比例並未明顯下降,仍有73%願為臺灣而戰。這個比例和過去幾年來,臺灣民主基金會所公佈的調查結果,相差不大。雖然該基金會採用的問卷題型與國防院略有不同,是以「臺灣獨立」或以「中國武統」為前提下,探詢民眾的作戰意願。但即使是這種條件式問法,臺灣民眾願意作戰的比例也多半都在七成以上,有時甚至超過八成(譬如2020年面對武統的作戰意願)。

時事

【俞振華觀點】「非典型選舉」帶來的啟示

臺灣選民在過去短短兩個月內,經歷了三個非典型的「選舉」,包括未合併任何選舉的公民投票、臺中市區域立委補選、及臺北市區域立委罷免...

時事

【俞振華觀點】不玩民調初選了嗎?

上週日民進黨的全代會通過「2022年直轄市長暨縣市長提名特別條例」,賦予黨主席蔡英文及中執會極大的權限,來決定明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的提名人選。在這個特別條例下,會舉行初選的只有三個民進黨將執政屆滿的縣市(包括基隆市、新竹市、及屏東縣),其他縣市的人選則是由黨中央透過未來中執會訂定的徵召辦法及評選標準,予以直接徵召提名...

時事

【俞振華觀點】黨內競爭讓國民黨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

此次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原本外界預料將會是朱立倫、江啟臣的「世代對決」,但沒想到過去幾週來,殺出了張亞中這位程咬金。張教授透過便給的口才,於一場又一場的政見說明會(及辯論會)中,強調找回國民黨創黨精神,不但在黨內刮起了一陣旋風,也把整個選情吵熱,人氣聲望甚至直衝第一,也讓這禮拜六(9月25日)的投票結果充滿了懸疑性...

時事

【俞振華觀點】防疫三級警戒下,政治攻防誰失分?誰得分?

自從五月中本土新冠疫情大爆發後,在野黨或地方政府皆針對過去的防疫缺失及未來的防疫規畫,與執政黨及中央政府爭奪政策話語權。在這兩個多月的政治攻防裡,究竟誰失了分?誰得了分?

時事

【俞振華觀點】防疫破功後:中央與地方防疫話語權的競爭

這兩週來本土新冠疫情大爆發,不但引起民眾恐慌,更讓臺灣過去一年多來防疫模範生的頭銜蒙上了陰影。觀察這段時間國內政局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中央與地方政府開始競爭防疫話語權。而這樣的競爭,很可能會隨著疫情及後續的紓困措施延續,甚至影響明年底的地方首長選舉。

外交兩岸

【俞振華觀點】民眾兩岸關係態度的兩難

過去這兩年來,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已到了冰點。政大選舉研究中心近日公佈的民調趨勢圖即顯示,臺灣人認同及傾向獨立(包括儘快宣佈獨立及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的比例皆在2020年來到歷史新高,分別為64.3%及32.6%,雙重認同(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及維持現狀(包括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及永遠維持現狀者)的比例則來到歷史新低,分別約只有29.9%及51.3%,更不要說中國人認同及偏向統一的比例,都只剩個位數。這段時期臺灣民眾認同觀與兩岸關係態度的變化,是否將成為未來長期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