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筆者 - 須文蔚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宜蘭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主任

奔騰筆者 - 須文蔚
臺北市人,長年在花東縱谷教學與社區工作,寫現代詩與報導文學,關心臺灣偏鄉的數位公平政策。

社福教育

【須文蔚觀點】要旅行也要造福社區的新世代

臺師大文學院從2013年開始,提出「跨山越海」的活動,原意希望結合「畢業旅行」與「成年禮」性質,邀請應屆畢業學生壯遊臺灣,藉由划獨木舟、泛舟和登山等冒險犯難的活動,希望學生挑戰自我極限,體驗山與海的美好,也更親近土地、人文、生態與歷史,讓冒險成為一生的養分。但遭逢疫情,近兩年難以舉辦大型活動,於是轉為開放同學旅行,給予補貼,卻反應平平。

社福

【須文蔚觀點】導入遠距健康照顧數位系統的機會與挑戰

長期關心偏鄉民眾保健的林獻堂顧問傳來一個好消息,有意將「i顧健康計畫」推廣到宜蘭與花蓮偏鄉社區。這個計畫以推動社區藥局數位化為核心,結合「健康雲」平台、「i顧健康」APP及「i顧健康LINE@」,由雲康管理顧問主導技術整合與營運、聿新生物科技負責健康服務,並委託臺灣年輕藥師協會邀請社區藥局加入「i顧健康」行列,希望能方便社區長者領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藥師協助定期測量血壓與血糖,由熱心的藥師守護民眾健康,絕對是一大福音...

時事教育

【須文蔚觀點】藝文紓困外請規劃藝文工作者駐校

疫情衝擊下,表演藝術活動停擺,電影院門可羅雀,原本就已經體質不佳的藝文環境,遭遇了巨大的衝擊,原本就薪資不高,工時過長,以及工作機會不穩定的表演藝術工作者、作家、音樂家、畫家與設計師等,更面臨了失業乃至製作成本無法回收的窘境。雖然政府頻繁推出藝文紓困政策,但重點放在藝文「產業」,加上缺乏跨部會的力量推動,能夠協助到藝文「勞動」層面的力道,恐怕有限...

時事

【須文蔚觀點】疫情、電子支付與數位包容的糾纏

從新冠肺炎在臺灣爆發後,涉足傳統市場與超市的群聚傳染者,不在少數,難以維持社交距離、挑選貨物與找零錢等因素,電子支付的不發達,讓民眾陷入步步危機...

時事

【須文蔚觀點】要找回讀者,出版品應免徵營業稅

臺灣近三年(2016年至2018年)民間消費成長率分別為3.35%、2.68%及3.04%,皆優於整體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成長率。但根據國民所得統計之民間消費結構調查,國人於休閒及文化消費支出比重十年來不斷下滑,2018年與2017年度持平,占8.1%,不過絕對金額較上年略為下滑...

時事

【須文蔚觀點】當天龍國萬華區是數位發展潛力區:重新省視數位平權政策

在舊曆年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告了109年度《鄉鎮市區數位發展分類研究報告》,其中顯示出一個最大的警訊,就是傳統都會區開始出現數位落差的問題...

教育

【須文蔚觀點】後疫情時代的數位包容與科技應用

新冠肺炎疫情隨著疫苗研發成功,全球有望走出隔離、封城、遠距工作與保持社交距離等限制,邁向「後疫情時代」。無論是企業或是偏鄉的小產業,都陷入了兩種不同預期:樂觀者覺得再苦撐半年,社會經濟秩序就會回復正常;悲觀者相信隨著遠距工作、會議、教學與直播拍賣的科技普遍應用,一切已經回不去了...

社福

【須文蔚觀點】假牙政治學之外,銀髮族真正的需求?

臺灣邁向銀髮社會,視聽茫茫,齒牙動搖,已經成為人生必然要面對的窘境,知名作家簡媜在《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一書中,提醒讀者要面對老化的必然,在這經歷中,一定要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希望在漫長黑暗的隧道中,盡頭會有個銀閃閃的發亮之物,「那可能是個溫暖、充滿平安的地方。」回顧這些年選舉政見中只見裝假牙,很少候選人關心老人家聽力的衰退,或許是該有不一樣思考的時刻。

時事教育

【須文蔚觀點】落實圖書館法 矯正新課綱帶來的不正義

108課綱上路後,強調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共好」(合稱「自動好」),希望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與熱情,讓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因此閱讀素養成為至關重要的能力,學子書寫報告、專題研究或是落實社會實踐等,更成為升學時不可或缺的指標。然而,偏鄉的學生欠缺資源可以蒐集資料、文獻探討,也缺乏諮詢圖書資訊專業老師。新課綱帶來的社會不正義相當巨大,卻乏人重視,令人擔憂...

時事

【須文蔚觀點】從排隊買口罩反思數位平權政策的落實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排隊購買口罩成為臺灣特殊的街景,藥房前經常可見民眾不畏寒風、驕陽甚至細雨,在開始販售前的一、兩個小時,列隊在藥房門口。這樣的景象並沒有隨著2月6日採網路實名制口罩販售,有所趨緩,二個半月過後,人龍依舊,這不得不讓人擔憂,是否臺灣在數位平權的政策推動上,有了盲點?何以民眾資訊素養不足,無法順利使用網路購得救急的口罩?又是那些族群遭遇類似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