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各界普遍認為川普時代的美中對抗可望趨緩,兩岸關係也有機會改善。蔡政府春節後的人事新局,以及邱太三一席兩岸勢必恢復交流...
最近,美國驅逐艦拉塞爾號到南海執行「自由航行行動」(FONOP),挑戰中國大陸、越南和台灣對外國軍艦無害通過沿岸國領海的「非法限制」,並挑戰南海主權聲索國過度的海事主張。前總統馬英九辦公室嚴詞批判,民進黨卻指「美國持續南海自由航行任務,行經南沙群島,就是在實踐協防臺灣」...
倘若要替我國政府外交政策點一首歌,最適合的歌曲是「感恩之心」。而這顆誠摯的心堅定不移對準美國。感恩的心,感謝美國的歌聲,已迴盪了很長一段時間,一路從川普時代唱到拜登時代。以下試舉五例...
2021年2月13日,美國參議院針對川普第二次彈劾案進行定罪與否的投票,結果為57票贊成,43票反對,全數民主黨與七位共和黨議員投下贊成票,未能達到憲法規定的2/3門檻(67票),川普再次被釋罪。然而,共和黨內正面臨一項重大問題:川普對共和黨未來所扮演之角色...
一、中美結構性競爭方向不變
新冠疫情使得美中關係在川普任期末段加速惡化,不僅抹煞了2020年初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贏得的短暫緩和,還使雙方的敵意延伸到全政府、全社會。甚至啟動了科技、教育、金融、意識形態等全領域的對抗,使原本環繞崛起中國週邊所有的地緣政治熱點都更加緊張。除了中美和全球貿易連結比冷戰與更早時期都更加綿密,難以立即「斷鏈」(decoupling)以外,所有其他方面,大國對峙的形勢都比1914年前夕的英德對抗猶有過之。
在舊曆年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告了109年度《鄉鎮市區數位發展分類研究報告》,其中顯示出一個最大的警訊,就是傳統都會區開始出現數位落差的問題。最新調查顯示臺北市的萬華區從101年數位發展最佳的一級區域,在新調查中降一級。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都有接近五成以上的區,落在數位發展有待輔導的二到四級區域。可見在臺灣數位平權政策的推動上,不僅偏鄉有著數位基礎建設、資訊應用情形、社會經濟、教育文化、人力資源匱乏的問題,都會區也面對了數位平權的挑戰...
美國總統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農曆除夕前,通了兩個小時電話,可視為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的起手式。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engagement」(交往):拜登強調會基於美國與盟邦利益,與北京展開務實與結果導向的engagements,意味川普政府時期的containment(圍堵)途徑將被取代...
一個人要不要當弱者,或許不能由自己決定。但要不要當「在家一條龍,出門一條蟲」的無賴,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