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氣候措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已於本月(2023年10月)上路試行,雖然目前僅要求歐盟進口商提交碳排放相關數據,尚不需繳納費用,但2026年1月起一旦過渡期結束,便會開始實施付費制的碳關稅機制...
日前在紐西蘭召開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第七次執委會,正式確認英國的加入,英國成為CPTPP第十二個成員...
臺灣這幾天的輿論都在關切一個媒體議題,就是迪士尼集團要「退出臺灣市場」,有些新聞報導還用了「迪士尼拋出震撼彈」這類的新聞標題。
臺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可望在今年有所進展,對於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建構自由貿易協定(FTA)困難重重的臺灣,當然是一正面訊息。但臺灣應正確解讀此倡議意涵,並因應未來發展...
美國拜登政府於2022年宣布一系列限制半導體技術輸出中國的措施。首先,高速運算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應用領域的CPU、GPU、AI 加速器等美國產品,皆需經過審核才可出口至中國。其次,所有用於生產 (1)14/16奈米技術節點或以下的邏輯晶片、(2)半間距小於或等於18奈米的DRAM記憶體晶片、(3)128或更多層的NAND儲存晶片的半導體製造設備,需經過審核才可出口至中國...
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擴大投資,不僅讓美國增加工作機會,更讓高階晶片的產能控制在美國人手中。在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機台進廠典禮上,拜登樂不可支地高喊,「美國製造回來了」,同場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卻語重心長地感嘆「全球化已死」。張創辦人所憂心的其實不僅是台積電自身的利潤與發展,而是在這場全球化風險的完美風暴中,去全球化巨浪下,台積電甚至臺灣未來的命運。
提起「殺豬拔毛」,老一輩想到的可能是很多老榮民身上的文字刺青「殺朱拔毛」,那是在國共內戰的氛圍下,用諧音表達出對於朱德與毛澤東的敵視。(1930年代,朱德在中共黨內的排名,是在毛澤東之前)。後來兩岸融冰,老榮民可以回家探親,那些刺青還曾經造成不少困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臺灣2022年的人均GDP將來到3萬5510美元,是從2003以來再度超越韓國,更是歷史上首次超越日本。從過去的亞洲四小龍搖身一變成為東亞第一。而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也在日前表示,這不會是曇花一現,根據IMF預測2023年臺灣也將持續超越日韓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大陸2022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為0.4%,遠不及第一季的4.8%,使得2022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僅有2.5%。要達到全年5.5%的目標非常困難...